面對馬來人的新民族主義與中美對抗,馬來西亞華人應建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來人的「新民族主義」議程主要是強化華人為「外來者」,而非國家的「開拓者」的論述。另一方面,華人的「新民族主義」又體現在對中國、香港、台灣課題上的反應,多數華人仍站在支持中國政府的立場。作者甘德政指出,馬來西亞華人應建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跳脫不是親美就是親中的非黑即白二分法思維模式,以及告別種族霸權受害者而尋求依附強權的心理。
文:甘德政(馬來西亞道理書院副研究員)
編按:本文出處為甘德政臉書貼文,文字經編輯後,已獲作者授權刊登。內文中的本地是指馬來西亞。
感謝馬來西亞陳嘉庚基金的邀請,今天有幸出席2022國際嘉庚論壇,並在「新民族主義視野下的南洋華人定位」場次擔任回應學者。
該場次的主持人是周少青教授,主題發言人是王琛發教授和李林教授。論壇其他主題發言人包括我的博導徐以驊教授、黃有光教授、黃奎博教授、劉國柱教授等。
以下是我發言的內容:
馬來人及華人對「新民族主義」的不同想像
各位老師的精彩發言,給我們很多啟發,也有很多感觸。我從復旦大學畢業後,回來在馬來西亞-中國的雙邊經貿單位上工作多年,我們在和中方單位對接時,都是站在國家利益的立場,一直堅持和中國政府單位或外交部辦公室單位對接,而盡量減少和僑務辦公室單位打交道。
這是基於捍衛我們的政治認同和文化主體性的原則所致,也是為了避免以當地土著為主的技術官僚階層,對我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產生誤解。
「新民族主義」在本地土著社群,的確有很大的市場。從最近最賣座的本土電影《末基勞》可看出這種意識形態的具體呈現。有關這部電影的評論很多,有人說這是馬來版的《葉問》或《戰狼》,也有人說幕後有激進的非政府組織在籌募電影製作經費來推動民族主義和伊斯蘭主義的議程等等。
也有人說,這種賣座現象令人擔憂,因為劇情中的人物設定,將華人和印度人設定為反面角色,是西方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入侵本地的「幫兇」。這類非政府組織以大眾娛樂文化的形式,將他們的新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宣傳和植入到廣大的馬來民眾,潛移默化繼續推動他們的議程,這對於本地的族群關係肯定不是好事。
在另一方面,由於語文隔閡,本地華人社會基本上不會和馬來社會關注的社會現象和議題有太多交集,這兩個族群關注點不一樣,處於不同的平行宇宙空間裡。
馬來西亞華人的新民族主義現象,主要體現在網絡社交媒體上的各種「中華膠」和「慕洋犬」的論爭。從中美貿易戰、香港反送中運動、新冠疫情爆發,一直到最近的俄羅斯烏克蘭地緣政治衝突、台海局勢緊張等,都可以看到這兩派華人在網絡各社交平台上激戰的記錄。
在沒有確切的民調數字的情況下,根據以上各大事件的初步觀察,有人估計支持中國政府立場的馬來西亞華人有8成以上(華人人口約680萬人),有些人甚至估計超過9成,最保守估計是扣除部分受英文教育的華人後也有約7成。但也有受英文教育、非常西化的華人朋友也跟我提起,若中國強大了馬來人就不敢欺負我們華人云云…可見這套想法和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跨越語文教育背景,始終沒離開過族群本位。

馬來西亞華人對中國立場的「範式轉移」
由於馬來西亞華人長期深受種族政治之害,自認是政治上的「二等公民」。從中國積弱和落後挨打時期,不難想像會有相當多的華人內心深處多麼想要一個「強大祖國」來為自己的海外利益護航。
到了冷戰年代則是另一個「範式轉移」,很多華人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冷戰」下的反共宣傳,對「中共暴政」不會有太大好感,甚至到天安門事件後還是「一面倒」地反共。不過,不到30多年的時間,弔詭的是又到了另一個「範式轉移」,華社幾乎跨階級、年齡層地一面倒去支持中國政府在任何國際大事的立場。
回顧十年前我在中國念大學時,當時學界裡最火熱的關鍵詞是「文化軟實力」。大家都在說要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通過「公共外交」把「中華文化軟實力」投射到全球各地,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崛起的時刻從西方拿回「話語權」云云。有些學者說東南亞有人數最多的華人華僑,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必然在當地水漲船高。
然而,東南亞自冷戰時代以來就是英美帝國主義鼓吹「中國威脅論」的重要策源地,在「文化冷戰」和「白色恐怖」的陰影下,影響了好幾代海外華人對中國大陸的觀感。為了切割與共產中國的關係,一些華人在面對「排華」和「反共」掛鉤的壓力下,甚至表現得比其他土著族群更加激進地反中和反共,並跟隨西方的話語方式對中國的各種現狀進行攻訐和指責。
即使到了「一帶一路」響徹雲天的時代,種種根深蒂固的「冷戰遺緒」仍不同程度地籠罩在華人的心裡頭。所以所謂的中國在東南亞的文化軟實力,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樂觀。
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迅速崛起的年代,中國對海外華人產生新的吸引力,主要是立足在經濟成就上。新一代馬來西亞華人的「大中華情意結」未必像上一代人那麼濃厚,很多人甚至抗拒被冠上「華僑」的稱號,但在海峽兩岸政權的僑務政策交鋒下,一些基於商業利益考量而樂於接受「僑領」稱號的馬來西亞華裔還是大有人在。
最近本地華團歡迎中國大使到訪,在布條上自稱「僑團」,引起本地華文圈子的一番爭論。 「僑」這個字已經成為本地華人社會政治正確與否的「大是大非」議題。
對於老一輩華人來說,「中國」是一個政治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馬華公會創辦人陳禎祿在1930年代上書海峽殖民地總督,直陳本地華人面對的困境,當年的中文翻譯版寫的就是「為何中國人感到不安」。根據那時通用的語境脈絡,「華人」和「中國人」意思其實差不多。
自從中國的民族主義興起後,「中國」二字固化為一個民族國家的政治概念,海外華人自稱「中國人」就帶有政治敏感性,遂改用「華僑」、「華人」、「華裔」等字眼取代。 「中國」從此不再是一個文化認同的符號,而是一個有確切實體和清晰國界的國家名稱。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