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C共同主席包瑞翰:習近平更加獨裁,德國與歐洲對華政策「回不去了」正在轉變

IPAC共同主席包瑞翰:習近平更加獨裁,德國與歐洲對華政策「回不去了」正在轉變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德國總理蕭茲目前人在中國訪問,包瑞翰表示,這大概是過去50年最具爭議的一次訪問。包瑞翰說,因為中國的政局已經有所改變,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現在更加獨裁,歐洲的對華政策將變得更加強硬,特別是在對中貿易上。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IPAC)歐洲地區跨國議員1日抵台,今(3)日對外召開記者會,德國綠黨前共同主席、IPAC共同主席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表示,德國總理蕭茲目前人在中國訪問,這大概是過去50年最具爭議的一次訪問,他認為習近平變得更加獨裁,歐洲與德國的對華政策已經無法回到過去、正在轉變。

IPAC是由歐洲地區國家、澳洲、加拿大、印度、日本等29國跨黨派國會議員於2006年所成立,宗旨為促進理念相近的各國議員進一步合作,透過立法方式要求中國遵守國際規範、全球安全及普世人權,此次為IPAC首度組團正式訪台。

IPAC今日於外交部召開記者會,共同主席暨歐洲議會對中國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透過視訊的方式與會,而比利時眾議院外委會主席暨比利時國會友台小組共同主席范荷芙(Els Van Hoof)、英國下議院議員康明絲(Judith Cummins)、捷克眾議院議員黛赫(Eva Decroix)、科索沃國會議員霍蒂(Avdullah Hoti)、 烏克蘭國會議員暨歐盟-烏克蘭國會關係委員會主席克尼茨基(Mykola Kniazhytskyi)、荷蘭眾議院議員史卓瑪(Sjoerd Sjoerdsma)等人則親自與會。

在代表團成員中,包瑞翰以及史卓瑪在去(2021)年初就因支持新疆人權議題被列入北京的制裁名單。

歐洲議會議員包瑞翰與菊爾.伊力哈木座談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包瑞翰(右) 2019年與被囚禁的維族學者家屬(左)一同出席歐洲議會座談會。

荷蘭眾議員:歐盟制裁違反人權者,北京制裁「替人權發聲的人」

史卓瑪表示,訪問團中許多人都被中國制裁,其實已經無法親自訪問中國,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他說諷刺的是,歐盟對外制裁那些違反人權的人,但北京卻制裁「為人權發聲的人」。

史卓瑪說,中共二十大之後,IPAC更堅定的與台灣團結站在一起,堅決反對台灣被孤立,要加強與台灣的交流,「我們不接受其他恐嚇,我們與台灣的友誼不是其他人決定的」。

截圖_2022-11-03_上午11_45_55
Photo Credit: 外交部 YouTube 截圖
荷蘭眾議員史卓瑪因支持新疆人權議題遭中國制裁。

包瑞翰則透過視訊表示,北京當局於去(2021)年3月對他祭出制裁,禁止他進入中國與港澳,包瑞翰當時於推特發文表示,「那我就去台灣」,他說現在終於到了台灣。包瑞翰說,他很高興民主在華人社會有個家,而台灣就是這個家。民主台灣與歐洲議會是堅強的夥伴,歐洲議會主要民主陣營,從左至右派的議員將持續努力與台合作。

截圖_2022-11-03_上午11_22_45
Photo Credit: 外交部 YouTube 截圖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共同主席、歐洲議會對中國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增進台灣與歐盟關係不遺餘力,今日由外交部長吳釗燮(右)頒贈特種外交獎章,表彰其貢獻。

習近平更加獨裁,歐洲對華政策無法走回頭路

德國總理蕭茲目前人在中國訪問,為此包瑞翰表示,這大概是過去50年最具爭議的一次訪問,有很多人批評總理訪問的時機,也有許多疑慮。

包瑞翰強調,德國對華政策不是總理一人決定的,德國政府目前是由3個主要政黨形成的聯合政府,聯合政府的合約也特別制定對華方針,首次在合約中提到要支持台灣的民主,反對中國對台灣的文攻武嚇,以及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等。

包瑞翰說,德國與歐洲、歐盟的對華政策將會做出改變,因為中國的政局已經有所改變,已經回不去以前的政策,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現在更加獨裁,歐洲的對華政策也會做出調整,將變得更加強硬,特別是在對中貿易上。

包瑞翰說,中國在對外貿易上有許多不公平的行為,德國內部討論的共識是不走極端路線,「我們不全然相信中國想追求雙贏的說法,我們也不支持與中國經濟完全脫鉤,就連美國都不這樣認為」。包瑞翰指出,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如何不那麼依賴威權國家,因為這些國家可能會以經濟作為手段,來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

包瑞翰指出,十年前在歐洲,大部分的民眾都對中國持正面態度,但現在的歐洲,無論是智庫、學界、政界、商界都對中國批判有加,他認為現在務實的對華政策,就是對中國強硬一點,「我認為我們會走到這步的」。

比利時國會友台小組主席:歐洲與中國是競合關係,必要時也會反抗

比利時眾議院外委會主席,同時也是比利時國會友台小組共同主席的范荷芙表示,歐洲和中國是競合關係,歐盟委員會2019年發布的「歐中關係戰略展望」(EU-China‒A Strategic Outlook)將中國定位為經濟上的夥伴,也是競爭對手,和中國合作的地方會合作,必要的時候也會反抗。

范荷芙強調,IPAC不是反中聯盟,也對中國的事務感興趣,但中國的崛起不能以全球民主和人權為代價,IPAC反對片面改變台海現況的一切行為。范荷芙說,IPAC的存在就是要帶來實際的行動和改變,「我們會盡一切力量,加強所有國家與台灣的關係,確保台灣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角色,使得這個地區的衝突越來越小。」

荷蘭眾議員史卓瑪表示,雖然歐洲對中國有所批評,但也希望能與中國在包括氣候變遷等議題上合作,但中國或是忽略,或是要求在「不准訪問台灣、不准與台灣有深化關係」的但書下展開對話,史卓瑪表示,這是歐洲很大的疑慮。

科索沃國會議員霍蒂表示,在烏克蘭的例子上,歐洲學到許多教訓,過去因為追求經濟成長,忽略成長手段背後的政治意涵,導致過度依賴一些理念不相近的國家,學到的教訓是更應該多元、多角化的去發展我們的經濟,也多接觸比較可靠的經濟夥伴。

烏克蘭國會關係委員會主席克尼茨基表示,俄烏戰爭爆發之前,許多美國和歐洲安全單位都認為戰事不會爆發,但烏克蘭內部和許多國家都不相信這個說法,如今戰爭果然爆發。他說這場戰爭不只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也是獨裁與民主兩種制度的戰爭,這也是為什麼烏克蘭支持台灣,也收到許多來自台灣的支持。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