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大二類組科系不採計國文引發論戰:以英格蘭和柏林為例,參考他們是如何「教國文」

頂大二類組科系不採計國文引發論戰:以英格蘭和柏林為例,參考他們是如何「教國文」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文科的重要性又被拿出來討論的時候,我們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國文課綱」,去思考國文教育到底要達到什麼?選文一定要限縮在特定幾篇文章嗎?語文教育跟文學教育,有什麼差異,又有什麼重合的地方?

最近,由於許多頂尖大學二類組科系不再採計國文科,再度引發網路上「國文科」是否有用的論戰。

在這篇文章中,我無意直接參與這個辯論;但是,我想以英格蘭和柏林為例,參考他們的是如何「教國文」的。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因為外國的月亮一定比較圓,而是在台灣,不論是採取國文科有用論或無用論的人們,經常是以「過去或現在的國文科長怎樣」來立論,這固然有其道理,是個重要的角度(畢竟我們眼下面對的就是此時此刻的國文科)。

但是,我們或許還可以同時採取另一個角度,思考「國文科如果要(更)有用,未來可以怎麼規劃」,而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外國的案例就可以作為討論的參考。

英格蘭:「語言能力」與「文學能力」的區分與重合

在英國,蘇格蘭、威爾斯跟北愛爾蘭的教育內容由各自的政府負責,我在這篇文章中要介紹的,是由英國教育部發布的英格蘭九到十一年級(GCSE)課綱。

在這份課綱中,一個和台灣國文科最不一樣的地方,是「英語語言」(English language)和「英語文學」(English literature)被分為兩個不同的科目,各自有各自的能力指標和內容設定。

「英語語言」強調的是訓練學生的閱讀與表達能力,在內容上,國家並沒有指定篇章,但要求選取橫跨各種類別的寫作,包含文學、紀實寫作、論說文、評論文章、媒體報導等。

在能力上,「英語語言」課綱表列的能力有三大項:批判性閱讀與理解,寫作,口說。在閱讀理解方面,這門課要訓練學生的,包含從複雜的文章中看出資訊、論點、主題,並且能夠加以統整;找出文中哪些論點有證據支持、哪些沒有;能夠就文章,提出自己的觀點,並以從文中找證據支持;能夠評價作者的文句、篇章結構等。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