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杜拉克帶你看中共二十大(下):習近平如何利用「中國夢」召喚中國人的「犧牲」精神?

彼得杜拉克帶你看中共二十大(下):習近平如何利用「中國夢」召喚中國人的「犧牲」精神?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主國家期待極權國家會因為經濟衰退而爆發革命只是無聊的幻想,因為極權主義的「社會承諾」在他獨特的社會機制下,反而會因為經濟衰退而得到加強。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危機」。在《經濟人的終結》中,彼得・杜拉克也論證了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為何無法實現他所承諾的自由平等而喪失正當性。

但礙於彼得・杜拉克寫作這本書的1930年代,他還沒有足夠的資料去分析共產主義社會走向極權主義的過程,所以無法像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危機」那樣詳細的分析共產主義社會如何過渡到極權主義。

不過我們從後續歷史的發展來看,蘇聯在成立後,原本的共產主義理想沒多久就被極權的「史達林主義」取代;北韓也從共產主義過渡到極權的「主體思想」;共產主義在中國後來也被「毛澤東思想」取代。

而無論是蘇聯的「史達林主義」、北韓的「主體思想」以及中國的「毛澤東思想」其實都符合彼得・杜拉克論證的「極權主義」特徵(我們接下來會談是怎麼樣的特徵)。

彼得・杜拉克在《經濟人的終結》1994年的再版序中,也談到「史達林主義」其實跟希特勒的「納粹主義」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不過我們這篇文章的主題,也就是如今「習近平思想」崛起的社會背景,其實並不像蘇聯、北韓,或是毛澤東治下的中國那樣,在嘗試實行共產主義。因為經歷1980年代末期的改革開放之後,現代中國的社會背景其實更像是資本主義社會。

中國為何會從改革開放走向「習核心」?

因此現代中國在習近平領導下走向極權主義的過程,其實也更類似歐洲1930年代的民主危機。說「類似」,是因為中國在改革開放後,並沒有實行民主制度,而是由鄧小平確立一種以中共精英派系共治為基礎的「民主集中制」(其實就是一種寡頭政治,或是精英小圈圈裡的民主)搭配資本主義社會。

接下來從鄧小平、江澤民再到胡錦濤,中國雖然因為改革開放導致經濟高速發展,卻也造成沿海跟內陸發展不均、農村跟都市生活條件也出現極端的落差。於是對來自內陸跟農村的所謂農民工來說,追求經濟發展的改革開放體制,其實沒有辦法實現中共對他們的「社會承諾」。

這樣的失望逐步累積,其實就形成一股民怨。這股民怨對「改革開放」,以及對背後中共「派系共治」產生的信心危機,其實就是習近平掌權的「民意基礎」。綜觀習近平上台推動的政策,無論是「打貪」;還是透過以內陸省份聯結「一帶一路」,帶動中國西部的發展;還有習近平從十八大開始反覆強調解決「三農問題」、「脫貧攻堅」,到今年出來的「共同富裕」,其實都是在回應這股民怨。

2020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的「我們有六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其實就說明了習近平的權力基礎,來自中國至少有六億以上的人,沒有享受到改革開放跟經濟自由化所承諾的富裕生活。按照彼得・杜拉克的理論,這六億以上的人自然會尋求一個更加權力集中的強人,來實現對他們的「社會承諾」。

極權主義的核心價值是「犧牲」

我們前面一直講「極權主義」,那極權主義的社會跟政治體制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

彼得・杜拉克告訴我們,「極權主義」的社會跟資本主義或是共產主義最大的一個不同,就是極權主義的社會是一種「非經濟社會」。這不是說極權主義的社會大家不用工作,而是說「工作表現」不再是我們用來判定一個人的社會價值跟社會地位的基礎。

白話來說,就是我們不會因為一個人有沒有車,有沒有房,或是收入多不多,會不會投資理財,有沒有被動收入來評斷一個人有沒有用,是不是一個「成功」的人。有錢人講的話也不再被社會大眾重視,就像現在中國已經沒人再提起馬雲的成功學一樣。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棒?逢年過節不用再因為收入不高被長輩碎嘴,也不用再被另一半嫌棄沒錢,聽起來「極權主義」的社會好像也不錯哦?

這部分當然證明了,「極權主義」社會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但極權主義之所以不拿「工作表現」來當成判定社會價值跟社會地位的基礎,是因為極權主義有他自己判定社會價值的基礎,而這個基礎就是「犧牲」。

彼得・杜拉克提到,「犧牲」跟「經濟」一樣,是人類本質的天性之一,「法西斯英雄人物概念的核心理論,乃是個人犧牲的自我正當化——這是人類最古老,最根深蒂固的宗教儀式概念之一。向來被運用來安撫、驅逐邪惡的力量。」

彼得・杜拉克說世人常常有一種「愚蠢的錯誤」,「將極權主義所推崇犧牲之舉視為偽善、自欺或是宣傳的花招。實際上,這來自群眾深層的絕望。正如虛無主義在1880年的俄國吸引了最勇敢的年輕人,他在德國和義大利也是戰後世代的最佳寫照:他們不願同世界妥協,因為世界沒有可以值得為他而死的真正價值,也沒有值得為他而活,令人信服的信仰。」

彼得・杜拉克告訴我們,極權主義講的「犧牲」不是一種單純的宣傳。他來自前面我們提到,在原有社會無法兌現承諾而爆發危機後,人們找不到能夠相信,或是為自己奮鬥的價值而產生一種絕望。極權主義的力量,來自於他針對民眾普遍的絕望,提出一個新的「社會承諾」,並且保證他將會實現這個承諾,每個人的犧牲跟奮鬥都會有價值。

習近平想用「中國夢」召喚中國人的犧牲精神

現在無論是中國年輕人的「躺平」、日本年輕人的「佛系」、西方職場上的「靜默辭職」,還是台灣年輕人的「小確幸」「阿姨,我不想努力了」之類的口號,其實都反映了在現代,年輕人所面對的絕望跟空虛就如同1930年代德國、義大利以及1880年的俄羅斯青年一樣。


“中共二十大”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