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藏品毀損事件:政客作秀而媒體造亂,並非所有古物都是「國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毀損的「明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康熙款暗龍白裏小黃瓷碗」、「清乾隆青花花卉盤」,目前只是列冊管理,因為藏品數量龐大,還沒輪到最終審議,仍然「暫列一般古物」。這三件並非什麼獨一無二或者藝術價值極高的物品。
文:黎時潮
在台灣,故宮博物院這個機構,其實是個尷尬的存在。
首先,故宮藏品主體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國子監等清王室舊藏,另有部分屬於二戰後日方歸還文物、國家編列預算自行購置、接受各界捐贈等。乍看之下來源甚為多元,但無可否認絕大多數藏品來自清王室,因此八旗文化出版社總編富察在臉書發文表示:故宮博物院實該正名為「清室收藏之紫禁城博物館」。
明代青花瓷傳承並未中斷
不過,富察此文關於青花瓷的說法問題很大。元代青花瓷盛行之後,這門生意已經成為全球貿易鏈重要的一環。雖然明朝和中亞間陸路貿易斷絕,但鄭和出航之後,海上貿易之門開啟,鈷藍釉料供應並未中斷,所謂「蘇麻離青」是也。
只是明朝剛建立時,洪武、永樂兩朝皇帝喜歡色澤鮮艷的彩瓷,青花瓷發展略為停滯;到了宣德時期,在皇帝喜好與獎勵下,宣德青花瓷,至今仍屬古青花瓷中的精品。於是宣德後,明青花重新回到全球瓷器供應鏈中,而非富察所說「成化年間才開始重新生產青花瓷」。(參閱《從景德鎮到 Wedgwood 瓷器》)
至於周杰倫〈青花瓷〉一曲,作詞者方文山混淆了五代宋「青瓷」與之後的「青花瓷」;實際上,後周世宗柴榮所謂「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指的是汝窯青瓷,故宮藏品「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才是雨過天青一語所指。這種低調內斂的器物,和後世青花瓷根本就屬於兩種美學體系。由於富察並不清楚兩者差異,才會被方文山歌詞誤導。
其次,故宮博物院的名稱一看就是黨國遺緒,藏品更是以中原文化圈的遺物為主,當台灣人越來越想彰顯台灣主體性時,此機構該如何存續?更何況,主要藏品來自劫奪清王室收藏,21世紀後,在埃及古物最高委員會主席札希哈瓦斯(Zahi Hawass)的大力提倡下,「古物返鄉」運動早已蔚為風潮;如果未來中國政府強力要求歸還,該如何面對?
可沿用英法美等國博物館的說詞
受古物返鄉運動影響最深的,當然是大航海時代的主要掠奪國,於是2002年大英博物館聯合法國羅浮宮、美國紐約大都會等30多所世界知名博物館發表共同聲明,主要論點是:無論獲得文物的手段是什麼?歷史就是這樣,不能用現在的價值觀評斷過去的行為。而且,這些文物的價值非一國一族可以獨攬,而是屬於全人類,只要保持公開,讓大多數人皆可親炙,實無繼續追究所有權之必要。
更有學者喬納森唐斯(Jonathan Downs)在他《羅塞塔大發現》(Discovery at Rosetta) 一書末章〈驕傲的獎杯〉中認為:18、19世紀時,許多古物在原生國並未受到重視,而是隨意棄置在荒煙蔓草間。這些殖民帝國的掠奪雖不可取,但至少讓這些古物受到重視與保存;否則,如果沒有法軍侵略,羅塞塔石碑可能還是繼續鑲嵌在當地的牆壁中。
這些說法當然相當滑頭,但可以讓故宮借鑑,未來真遇到中國索討,修改修改這些說法懟回即可。
這次的器物毀損事件,其實又是政客作秀而媒體造亂的又一例。
古物修復是門大學問,也是各處博物館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根本司空見慣;11月1日故宮新聞稿稱「歷年來送修359件」,就知毀損修復,本就是博物館日常工作之一。
此外,媒體動輒使用「國寶」一詞,也是不明事理,只顧聳動驚人的結果。

古物也分等級,並非全為國寶
多數人都知道古蹟有分級,卻不清楚文物也有分級。依照《文資法》第65條:「古物依其珍貴稀有價值,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及一般古物。」
在故宮藏品中,列入國寶的非常少,例如毛公鼎是因銘文的歷史價值入列,北宋繪畫三巨構: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則是以美學價值,以及在水墨山水畫傳承歷史上的重要性而列入。至於一般大眾熟知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因其除了工藝巧思外,並無太大歷史價值,故只列入重要古物。而清朝皇室的日用器物,宮廷畫家受命作品,像是郎世寧的畫作,多半都只列入一般古物。
這次毀損的「明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康熙款暗龍白裏小黃瓷碗」、「清乾隆青花花卉盤」,目前只是列冊管理,因為藏品數量龐大,還沒輪到最終審議,仍然「暫列一般古物」。但也由此知道,這三件並非什麼獨一無二或者藝術價值極高的物品。
有人用2018年佳士得拍賣的「清乾隆青花蠶紋壽字盤」影射故宮「清乾隆青花花卉盤」恐遭掉包非真品,已被人直指其非。說實話,真要掉包,現在哪有戒嚴黨國一體時期容易?如果真的存在這種狀況,仔細盤查下去,誰會比較難堪還說不定;我只確定,絕對不會是現在的執政黨與吳密察院長。
對我來說,故宮的意義只是,高一那年翹課去看范寬〈谿山行旅圖〉,在只我一人的展廳內,從中午待到閉館,一直看這幅畫,感受造物之雄奇與藝術之美。相較之下,這些皇家日用的杯盤碗碟,實在不足一提。
即使在米其林三星餐館,送上桌的碗盤不見得都用來裝菜,也有可能只是讓人吐骨頭、菜渣的;請別濫用「國寶」一詞,真正的國寶沒這麼多。
延伸閱讀
- 故宮文物破損調查報告出爐,不排除有暗傷或壓破,國民黨:意圖隱匿拖延且卸責前朝
- 立委爆故宮摔破國寶文物企圖隱匿,院長吳密察:已經確認責任歸屬並啟動懲處
- 立委質疑故宮南院無人機秀「綜藝化」、紀念品「Made in China」,院長:業務重點是典藏跟展覽
- 從最後一位國寶押運人逝世,反思故宮文物保存的困境與展望
- 【關鍵時事】台灣故宮文物要不要「歸還」中國,國際法怎麼說?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