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供銷合作社」「社區食堂」遭指開計劃經濟倒車,官員稱服務長者「不是搞大鍋飯那一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謝田則向《自由亞洲電台》指出,「社區食堂」和供銷社都是國有壟斷企業,會慢慢控制所有商品來源和上游農產品,操控價格,擠壓民營小企業、菜市場、餐館的空間,是「國進民退」的又一象徵。若國家出現食品供應等經濟上或其他危機,供銷社和食堂便有穩定民情和社會局面的用處。
蟄伏多年復活引議,中國供銷社以超市面貌存在
(中央社)在中國蟄伏已久的供銷合作社,近來因為一些地區大舉為其擴充規模及徵才引發熱議。在目前的承平時期,供銷社化身為平價超市的面貌出現在中國城鎮,一般民眾感受不出它的特殊。
最近被熱議的「供銷合作社」,全稱為「農村供銷合作社」,簡稱「供銷社」,是中共建政後實施計劃經濟時期,以農民集資為名義在中國廣為設立。
供銷社負責組織供應農村生產資料、生活用品、收購、銷售農產品,並由中國國務院設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統籌,屬正部級單位。
中共推動改革開放後,供銷社趨於式微,1990年代更陷入虧損。其後,供銷社引進市場模式,甚至跨足農村金融業務,標榜「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其中,供銷社在城鎮內採取商業化經營模式,逐漸與一般超市無異,且標榜「農村直銷」及「平價」,脫去了它的特殊性及任務性。
在北京三環外人口眾多的團結湖社區,便座落著中國供銷合作社以「便民服務中心」為名開設的生鮮超市。與北京其它民營超市相較,屬於中上規模。各類蔬菜、水果、肉類、飲料、食品種類不少,且設有攤位,販售現做的手工饅頭、水餃,以及可即食的葷素熟菜等。
由於標榜「農村直銷」,這家便民服務中心販售的食品及飲料,明顯比一般賣場便宜。像是現包的素食水餃,每20個僅售人民幣15元(新台幣67元),低於市售的20元以上;而一瓶250克的酸奶(優酪乳)僅售6元,低於市售的10元。同時還也比照一般商場設有會員制,多數商品還有更低的「會員價」。

雖然設在住宅區內,但由於當地住戶眾多,加上物價便宜,即使是上班日的下午,賣場內仍然頗有人氣。至於客層,多半是附近居民,中老年人略居多數,但也看得到青壯年的身影。
一名店員告訴記者,既然是「供銷社」,東西自然賣不貴,「政府的嘛,貴了就不叫供銷社了」。而客人也是衝著東西便宜、新鮮和離家近前往消費,不太會去管「供銷社」有什麼背景和什麼任務。
另一名北京民眾觀察,一般北京人對「供銷社」的第一印象就是「東西便宜」,其次是「統購統銷」,只有老一輩的人才知道它的淵源,其他人並不關心。但因為供銷社在北京的門市不多,加上民營超市的促銷五花八門,供銷社卻「不太行銷」。因此,一般人不太會為了貪便宜特別到供銷社購物,兩者算是「相安無事」。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市場研究部副主任張繼行向《中新社》表示,供銷社並不像大家傳統印象只在農村設有經營網點,現階段在城市,供銷社主要經營業務為「鄰里中心」和「中央廚房」,以滿足日常商品和服務需求為目標。進而有效連接城市和農村,推動及幫助農產品進城銷售和農民增收。
一名不願具名的北京學者向記者表示,「供銷社」和「國營食堂」在承平時期,都是方便民眾生活和消費的社經網路。一旦出現物資短缺或如戰爭等緊急情況,它們將成為官方掌控資源的統籌網路。因此,供銷社的存在價值,不能光以承平時期的角色來衡量。

中國社區食堂遭指開倒車,官員稱服務長者非大鍋飯
(中央社)繼擴充「供銷合作社」規模後,中國部分地區近來開始設立「社區食堂」,令人想起昔日的國營食堂或公社食堂,引發議論。基層官員指這只是加強「社區服務」;有人則擔心是在開倒車。
近來被廣為議論的「國營食堂」一詞,指的是在中國基層社區廣建公營(或公辦民營)的廉價或某種程度免費的中小型食堂。這與市面上為數不多、但一直存在的公營中大型餐廳,屬於不同概念。
但綜合中國媒體報導及網路訊息,近來有新設立的社區食堂,直接掛起了「國營食堂」的招牌,相關人員並在門口歡呼「開業了」,引發注意。加上供銷合作社近來大舉擴充及徵才,讓外界產生政策上是否倒退到計劃經濟時代的聯想。
針對外界議論,特別是將「社區食堂」與人民公社時代廣設的大鍋飯式「公社食堂」產生聯想的質疑,有基層官員解釋,現在辦的「社區食堂」主要是為服務社區老年人,解決他們的飲食問題,是「社區服務」的一環,不是搞「大鍋飯」那一套。
中國住建部、民政部10月31日印發「關於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試點完善社區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幼兒園、老年服務站、醫療服務站等項目,並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藥店、家政服務網點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
這項通知並要求各縣級市、區選取3至5個社區,展開「完整社區」建設試點,並於2年後在全國推廣,建設對民生服務「大包辦」的項目,其中即包括「社區食堂」。
明報報導,今年7月間,湖南、湖北、山東、雲南等省的部分居民小區,已開始出現自助餐式的社區食堂。經營模式則是由當地街道辦出資,再委由官方批准的餐飲業者經營,定價略低於市面飯館。其中一些地方即標榜「國營食堂開業」。
針對廣設「社區食堂」,北京一名不願具名的學者向記者分析,官員指這類食堂是在為老年人服務,在一定意義上確實能提供方便與平價餐飲,且對象不限於老年人。但真正的老年人飲食,是需要精細料理的,公辦食堂是否能提供真正適合老年人的飲食,不無疑問。
這名學者認為,國營或公營的「社區食堂」如果真能不計成本地經營下去,將可形成居民對食堂的依賴,進而形成官方與民眾產生聯繫的另一條網路。某種意義上,「社區食堂」將是官方掌握民眾「食」的需要的資源。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