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國「供銷合作社」「社區食堂」遭指開計劃經濟倒車,官員稱服務長者「不是搞大鍋飯那一套」

中國「供銷合作社」「社區食堂」遭指開計劃經濟倒車,官員稱服務長者「不是搞大鍋飯那一套」
在中國蟄伏已久的供銷合作社,近來因大舉復活引發熱議。圖為位在北京市團結湖社區供銷社門市大門,門口不大,但內部與一般超市無異。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攝 111年11月3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謝田則向《自由亞洲電台》指出,「社區食堂」和供銷社都是國有壟斷企業,會慢慢控制所有商品來源和上游農產品,操控價格,擠壓民營小企業、菜市場、餐館的空間,是「國進民退」的又一象徵。若國家出現食品供應等經濟上或其他危機,供銷社和食堂便有穩定民情和社會局面的用處。

蟄伏多年復活引議,中國供銷社以超市面貌存在

(中央社)在中國蟄伏已久的供銷合作社,近來因為一些地區大舉為其擴充規模及徵才引發熱議。在目前的承平時期,供銷社化身為平價超市的面貌出現在中國城鎮,一般民眾感受不出它的特殊。

最近被熱議的「供銷合作社」,全稱為「農村供銷合作社」,簡稱「供銷社」,是中共建政後實施計劃經濟時期,以農民集資為名義在中國廣為設立。

供銷社負責組織供應農村生產資料、生活用品、收購、銷售農產品,並由中國國務院設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統籌,屬正部級單位。

中共推動改革開放後,供銷社趨於式微,1990年代更陷入虧損。其後,供銷社引進市場模式,甚至跨足農村金融業務,標榜「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其中,供銷社在城鎮內採取商業化經營模式,逐漸與一般超市無異,且標榜「農村直銷」及「平價」,脫去了它的特殊性及任務性。

在北京三環外人口眾多的團結湖社區,便座落著中國供銷合作社以「便民服務中心」為名開設的生鮮超市。與北京其它民營超市相較,屬於中上規模。各類蔬菜、水果、肉類、飲料、食品種類不少,且設有攤位,販售現做的手工饅頭、水餃,以及可即食的葷素熟菜等。

由於標榜「農村直銷」,這家便民服務中心販售的食品及飲料,明顯比一般賣場便宜。像是現包的素食水餃,每20個僅售人民幣15元(新台幣67元),低於市售的20元以上;而一瓶250克的酸奶(優酪乳)僅售6元,低於市售的10元。同時還也比照一般商場設有會員制,多數商品還有更低的「會員價」。

蟄伏多年復活引議  中國供銷社以超市面貌存在(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在中國蟄伏已久的供銷合作社,近來因大舉復活引發熱議。圖為位在北京市團結湖社區供銷社門市,內部與一般超市無異,但仍能看到被列為政策的「鄉村振興」字樣。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攝 111年11月3日

雖然設在住宅區內,但由於當地住戶眾多,加上物價便宜,即使是上班日的下午,賣場內仍然頗有人氣。至於客層,多半是附近居民,中老年人略居多數,但也看得到青壯年的身影。

一名店員告訴記者,既然是「供銷社」,東西自然賣不貴,「政府的嘛,貴了就不叫供銷社了」。而客人也是衝著東西便宜、新鮮和離家近前往消費,不太會去管「供銷社」有什麼背景和什麼任務。

另一名北京民眾觀察,一般北京人對「供銷社」的第一印象就是「東西便宜」,其次是「統購統銷」,只有老一輩的人才知道它的淵源,其他人並不關心。但因為供銷社在北京的門市不多,加上民營超市的促銷五花八門,供銷社卻「不太行銷」。因此,一般人不太會為了貪便宜特別到供銷社購物,兩者算是「相安無事」。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市場研究部副主任張繼行向《中新社》表示,供銷社並不像大家傳統印象只在農村設有經營網點,現階段在城市,供銷社主要經營業務為「鄰里中心」和「中央廚房」,以滿足日常商品和服務需求為目標。進而有效連接城市和農村,推動及幫助農產品進城銷售和農民增收。

一名不願具名的北京學者向記者表示,「供銷社」和「國營食堂」在承平時期,都是方便民眾生活和消費的社經網路。一旦出現物資短缺或如戰爭等緊急情況,它們將成為官方掌控資源的統籌網路。因此,供銷社的存在價值,不能光以承平時期的角色來衡量。

蟄伏多年復活引議  中國供銷社以超市面貌存在(4)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在中國蟄伏已久的供銷合作社,近來因大舉復活引發熱議。圖為位在北京市團結湖社區供銷社門市,內部商品一應俱全,與一般超市無異。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攝 111年11月3日

中國社區食堂遭指開倒車,官員稱服務長者非大鍋飯

(中央社)繼擴充「供銷合作社」規模後,中國部分地區近來開始設立「社區食堂」,令人想起昔日的國營食堂或公社食堂,引發議論。基層官員指這只是加強「社區服務」;有人則擔心是在開倒車。

近來被廣為議論的「國營食堂」一詞,指的是在中國基層社區廣建公營(或公辦民營)的廉價或某種程度免費的中小型食堂。這與市面上為數不多、但一直存在的公營中大型餐廳,屬於不同概念。

但綜合中國媒體報導及網路訊息,近來有新設立的社區食堂,直接掛起了「國營食堂」的招牌,相關人員並在門口歡呼「開業了」,引發注意。加上供銷合作社近來大舉擴充及徵才,讓外界產生政策上是否倒退到計劃經濟時代的聯想。

針對外界議論,特別是將「社區食堂」與人民公社時代廣設的大鍋飯式「公社食堂」產生聯想的質疑,有基層官員解釋,現在辦的「社區食堂」主要是為服務社區老年人,解決他們的飲食問題,是「社區服務」的一環,不是搞「大鍋飯」那一套。

中國住建部、民政部10月31日印發「關於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試點完善社區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幼兒園、老年服務站、醫療服務站等項目,並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藥店、家政服務網點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

這項通知並要求各縣級市、區選取3至5個社區,展開「完整社區」建設試點,並於2年後在全國推廣,建設對民生服務「大包辦」的項目,其中即包括「社區食堂」。

明報報導,今年7月間,湖南、湖北、山東、雲南等省的部分居民小區,已開始出現自助餐式的社區食堂。經營模式則是由當地街道辦出資,再委由官方批准的餐飲業者經營,定價略低於市面飯館。其中一些地方即標榜「國營食堂開業」。

針對廣設「社區食堂」,北京一名不願具名的學者向記者分析,官員指這類食堂是在為老年人服務,在一定意義上確實能提供方便與平價餐飲,且對象不限於老年人。但真正的老年人飲食,是需要精細料理的,公辦食堂是否能提供真正適合老年人的飲食,不無疑問。

這名學者認為,國營或公營的「社區食堂」如果真能不計成本地經營下去,將可形成居民對食堂的依賴,進而形成官方與民眾產生聯繫的另一條網路。某種意義上,「社區食堂」將是官方掌握民眾「食」的需要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