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蕭茲首次訪中有何目的?為什麼選在這個時間點?各大外媒如何解讀?

德國總理蕭茲首次訪中有何目的?為什麼選在這個時間點?各大外媒如何解讀?
圖為現任德國總理蕭茲。|Photo Credit: REUTERS / BBC New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德國內部,反對和支持蕭茲訪華的聲音同時存在。支持者認為,在COVID-19疫情之後德國新上台的領導層重新建立起與中國領導人的直接聯繫非常重要。另外,中國市場如此之大,德國放棄不了也根本找不到其他市場替代中國。

應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邀請,德國總理蕭茲將於11月4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他將是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近三年以來第一個訪問中國的西方發達國家領導人。這也將是蕭茲去(2021)年12月8日就任德國總理以來首次出訪北京。

正值美國將中國視為國家安全最大威脅,歐盟視中國為系統性、制度性競爭對手並重新考慮對華關係之際,德國總理訪問中國在德國內外都引發關注、擔憂和反對的聲音。

另外,由於中國仍然實行嚴格的COVID-19病毒「清零」政策,有報導稱蕭茲此次訪華時間將非常短,可能只是「一日遊」,因此更加凸顯他本次訪問的象徵意義。

有關蕭茲訪華,《BBC中文》梳理三個關鍵看點:

1. 蕭茲訪華時間點

就在蕭茲訪華之前,德國內閣會議10月底剛剛批准了中遠集團收購德國碼頭運營商漢堡港口與物流股份公司(HHLA)持有的漢堡港(Container Terminal Tollerort)的24.9%股權。

這一股權比例,低於中遠集團最初收購漢堡港碼頭35%股權的計劃,而且這一股權比例也低於有否決權的少數股權(a blocking minority)的水平。

而在中國方面,中共剛剛結束的二十大會議,確認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第三個任期。普遍預計,蕭茲此次訪華雖然時間很短,但他將會見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

德國政府發言人赫伯斯特萊特(Steffen Hebestreit)則表示,蕭茲總理曾就中國之行同西方伙伴國進行過磋商,包括法國和美國。他說蕭茲總理「與美國總統就這個問題進行接觸也有一段時間了。」

不過德國政府發言人赫伯斯特萊特回應說,總理蕭茲並不贊成與中國「脫鉤」,而是希望「多樣化,盡量減少風險」。

2. 蕭茲訪華目的

外界注意到,本次隨同蕭茲訪華的還有多位德國商界領袖。據德國《商報》報導,共有12名德國企業代表將陪同蕭茲出訪,其中包括大眾汽車、西門子公司、德意志銀行、寶馬、阿迪達斯, 拜爾等。

多年來,德國一直是中國在歐盟最大貿易伙伴。2002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大貿易伙伴。2021年雙邊貿易額為2351.2億美元。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底,中國連續6年成為德國全球最大貿易伙伴。2022年1至8月,雖然受到中國新冠疫情的影響,中德雙邊貿易額仍然有所增長。

德國內部,反對和支持蕭茲訪華的聲音同時存在。

支持者認為,在COVID-19疫情之後德國新上台的領導層重新建立起與中國領導人的直接聯繫非常重要。另外,中國市場如此之大,德國放棄不了也根本找不到其他市場替代中國。

英國《金融時報》稱,德國很多大公司在中國投資既大且深,相當一部分盈利來自中國市場。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今年是中德建交50週年,中德是全方位戰略伙伴。兩國領導人將就中德關係、中歐關係、國際形勢和全球治理深入交流,進一步鞏固中德政治互信、深化中德合作,這符合雙方利益。

在德國國內,政界反對蕭茲此時訪華的人士表示,選擇現在這個時間點訪問中國尤為不利,德國需要一個對華新戰略,避免再次出現在對俄羅斯政策上所犯的錯誤。

3. 德國力爭減少對華依賴

在美國與中國經濟「脫鉤」,對中國高科技行業設限的同時,德國公司多年來在中國的投資仍在繼續和擴大。

2022年9月,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在中國廣東湛江計劃開設的新工廠投產。該項目總投資100億歐元,是德國公司在中國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單一項目。

而在新疆維吾爾族人權問題在國際間備受爭議的同時,德國大眾汽車新總裁表示將繼續在新疆的生產。

2022年6月,德國汽車巨頭寶馬公司在遼寧瀋陽的新工廠開業,主要組裝電動汽車。

西門子數控(南京)有限公司工廠也在6月建成。

在中國媒體的報導中,德國政界討論減少對華依賴是「炒作」,並引述德國工商總會總幹事長馬丁・萬斯萊本的表態稱,「脫離中國將導致德國失去繁榮」。

對中國而言,媒體的這一宣傳無疑符合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倡導的中國「四個自信」,但對於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對中國市場如此程度的依賴恰恰是各國政府和政界高度警惕和防範的巨大風險,特別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的歐洲能源危機中,歐洲各國更是將能源自主、供應鏈自主列為當務之急。

德國總理蕭茲領導的社民黨在與綠黨和自民黨的聯合執政協定中,就表達了制定新的對中國戰略的共識。這將是德國政府首次制定具體的對華戰略。

據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報導,由德國外交部主導的對華戰略文件預計將於2023年春季正式出台。

該報引述德國外交部亞太司負責人西格蒙德(Petra Sigmund)一次活動上對德中巨大貿易額所發出的警告:「對一個市場高度依賴,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中國在利用這種依賴性,推動其政治議程。」

輿論中的德、中關係

雖然德國政府表示,本次蕭茲的中國之行是一次只有24小時的「工作訪問」,但他作為繼越南、巴基斯坦和坦尚尼亞領導人之後的西方政府首領應邀訪問中國,還是被賦予了諸多政治意義。

中國的評論人士普遍充滿信心地認為,本次蕭茲訪華堪稱「中德經濟和市場規律對德國外交的一次矯正」、是「德國政府以國家利益為中心,而非根據意識形態進行剛性劃線」;甚至揣測蕭茲在中共二十大習近平打破常規連任後訪華,頗有「對中國友好的政治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