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歐陽立中:課前十分鐘訓練自己說書給學生聽,像是購物頻道銷售員吊他們的胃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歐陽立中表示,他自己更偏好化學說書,這是因為他不希望自己純粹是個知識的搬運工,更期許自己能藉由說書的過程,整合過往閱讀過的書籍、自我的生命經驗。如此一來,才能讓書本更加立體豐富,甚至具有生命力,更能貼合大眾的心。
文:Kacy
台大中文所碩士、高中國文老師的經歷,一路走來養成了歐陽立中深厚的文學底蘊,而他卻在這時捨棄穩定的薪水,毅然決然地辭職。
「我佩服讀書人的涵養,可是我羨慕生意人的遠見。」文學圈出身的他,卻一點也不避諱談「變現」。打破以往外人對「讀書」自命清高的印象,歐陽立中不認為讀書與賺錢是選擇題,兩者其實可以並重。
在採訪中,他爽朗地大笑道:「腹有詩書氣自華,『氣自華』可以幹嘛?除了影響別人,還能回應到生活,讓生活變得富足。當我們變得富足之後,才更有力量能去幫助別人。」
以「寫作」為起點,出版六本書籍,成為博客來年度百大暢銷作家。堅信著「閱讀」的價值,讓他陸續推出說書節目、經營Podcast 「Life不下課」、開設熱銷線上課程「爆文寫作課」。
在自媒體風行的現代,歐陽立中以「說書」打造個人閱讀品牌,巧妙地在娛樂性與知識性間取得平衡,重新為「閱讀」下定義。
從閱讀開始積累,爆發便是必然的結果
讀書、說書了這麼多年,歐陽立中一針見血地點出大多數人在「閱讀」時會遇到的困難——為何我們容易放棄閱讀?
幾乎是不假思索,歐陽立中舉例說明,在打電動的過程中,在每一個階段都能立即獲得回饋,打一個怪獸,經驗值就會加10。而人類的慣性便是如此,看不到即刻的回饋就容易覺得沒意義,因而想放棄。
但閱讀正好與電動相反,「它(閱讀)是一種複利效應,一開始付出的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但只要累積到一定的量,就會產生質變,而有爆發性的成長。」

身為過來人,歐陽立中分享,自己在初探新領域時,總會廣博地大量閱讀,累積了一定量的知識後,便會抓到此領域的關鍵知識,建立出一套專屬的知識模型,這些模型就像是一個個隨時能取用的資料庫,也是未來吸收新知時,穩固的知識基底。
「閱讀的無用之用,不是現在用得到,而是在未來,這些積累的知識會貫穿起來。」
為了說書,歐陽立中將書中知識彙整成簡報,成為他專屬的資料庫,往後需要該領域的知識時,只需重新調度閱讀,便能重新拾回記憶,為不同的受眾加入適合的觀點,重新詮釋書中概念。
這樣多元的閱讀訓練,讓他的思考不局限於單一領域,分享起《窮查理的人生智慧》裡的一句話:「一個手裡拿鐵鎚的人,看世界就像是一個釘子。」不因中文專業,而落入故步自封的陷阱。歐陽立中選擇用「閱讀」擴張自身的視野,看見既有職業以外,更多的可能性。
從自我滿足的閱讀,到影響他人的說書
「學生為了考試和拿滿分,根本沒時間去探索「有趣」,只會思考『有沒有用、能不能幫助我考高分』。可是人生在某個時刻你會發現不再有考試了,那時好奇心卻也死掉了。」談起曾為學生,後來身為人師的角色對調,歐陽立中對於「閱讀」有很深的感悟。
就讀台大中文所的歷程,讓歐陽立中深刻地體悟到,自己並不適合學術研究,反而更喜歡跨齡領域遊走,把看似不同的知識相互串連,成為一套自己的理解。
而閱讀的意義,也在此時悄悄地質變。
研究所時期,長時間為了「寫論文」的閱讀愈發枯燥無味,「為了逃避寫論文我就會去做一些有意義但又不會太愧疚的事情,我在網路上閒晃,但又不能亂晃,就看了一個網路說書的節目『邏輯思維』。」
每集一個主題,貫穿一兩本書的知識脫口秀,讓讀論文讀到睡著的歐陽立中發現,「原來閱讀可以這麼有趣,透過一個說書人的轉譯,讓更多人打開眼界。」
說書頻道的出現,引起了好奇心,讓閱讀的目的從「考高分、寫論文」昇華為「有趣地分享給更多人」,從自我滿足到影響他人的轉變,開啟了歐陽立中今後的說書之路。
在高中當老師時,歐陽立中意識到閱讀的一大問題——當老師自己都沒時間讀書了,要如何說服學生讀課外書呢?於是,在課前十分鐘,他訓練自己說書給學生聽。
「我就像是購物頻道的行銷員,要吊他們的胃口。」為了讓學生聽完「說書」後,願意主動到書櫃去翻書,歐陽立中不僅整理書中有趣、有用的重點,讓學生跟著做筆記,更盡力在不「暴雷」的情況下,在學生心中懸念。
學生也許沒有時間體會閱讀的樂趣,但歐陽立中用「說書」的方式,持續地灌溉著學生心中的「好奇心」希望在沒有考試之後,他們依舊擁有在書中探索世界的能力。
大量廣博的閱讀,打破了他過去的職業慣性,除了照本宣科之外,還能旁徵博引各種資訊,豐富了課程內容的層次,學生也願意主動閱讀課外書籍。而分享書籍的經驗,更打下了他成為說書人的基礎。
每個人都能透過「說書」,找到應對生活的姿態
身處網路世代,許多人開始發展個人品牌。談起自媒體的商業模式,歐陽立中思路清晰地分析:「基本上分兩種,一種是幫人殺時間,像是娛樂網紅,提供我們精神上的娛樂。另一種是省時間的商業模式,說書就是其中一種。」
「而幫人省時間的經濟模式,雖然紅得慢但持久,細水長流。」
在現在這個年代,書籍出得十分快速,閱讀速度根本難以跟上。當每個人的時間都十分寶貴,說書人提供書本的部分精華,節省閱讀的時間,幫助大家汲取不同領域的知識,成為通才。
而對於說書人自己,寫書評是經營品牌過程中的小技巧,當寫作靈感全無、專業都分享的差不多後,分享書籍就成了一大解方,讓你能夠持續堅持發文分享。
歐陽立中形容,這就像是買股票的資產配置,經營個人品牌,也需要靈感風險控管,說書就會是最大的武器。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