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沙特短篇小說》導讀:我們是否真的擁有自由,還是在逃避存在的責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沙特一生著作豐富,哲學、小說、劇本、評論皆有作品傳世。本書共收錄五篇小說。透過沙特筆下的精采故事,我們將發現,存在主義關心的議題至今仍未過時,生命的偶然與荒謬,各種苦悶、焦慮、絕望和孤單,乃至於追求真實的自我,依然是每個時代人類不斷面對的課題。
文: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導讀】何時不再逃避自由,做自己?
電影《蝙蝠俠:開戰時刻》的結尾,被救到頂樓陽台的檢查官瑞秋,感激地問蝙蝠俠:「至少告訴我你是誰?」正準備離開的蝙蝠俠緩緩轉過身,他說:「我在外表底下到底是誰並不重要,我的所作所為才重要。」然後向下一躍,消失在黑暗的城市當中。
在我看來,這段對話很巧妙地說明了什麼是存在主義。我們可以是任何人,因為我們這一生要成為誰這件事並沒有被預先限定,我們有選擇的自由。主角布魯斯本來不是蝙蝠俠,但是他的所作所為,讓這位弱不禁風的大少爺,成為讓惡人聞風喪膽的英雄。這世界上原本沒有蝙蝠俠這號人物(本質),但是布魯斯為自己生命負責任的人生選擇(存在),活出了蝙蝠俠這個傳奇。這就是沙特說的:「存在大於本質。」
沙特不僅是一位哲學家,還是一九六四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可是沙特卻主動拒絕諾貝爾文學獎,不是他否定文學獎或是為了什麼外在的抗議理由,而是全然個人的選擇。沙特覺得自己是一位積極介入社會的作家,如果他做了什麼,那都是他個人的事,但若他今天有一個稱號,那不免也會把賦予他這個稱號的機構也牽扯進來,造成對方的困擾,而這不是他所樂見的情況。沙特在人生的選擇中,真實貫徹了他對自由看法,因為自由只能是個人的,而構成自由最重要關鍵,是意識所具有的否定能力。
沙特這部小說集《牆》出版於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他最知名的著作《存在與虛無》要到一九四三年才出版。在小說出版前的秋天,他寫了一封信給當時擔任《新法蘭西評論》(La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的主編波朗(Jean Paulhan),他在信中寫道:「五個中短篇小說描繪面對存在出現的各種可能逃避(〈牆〉描寫死亡;〈黑若斯達特斯〉寫非理性行為與罪行;〈房間〉寫幻想的世界與瘋狂;〈一個領袖的童年〉寫法律與社會責任),指出每一種逃避都遭受失敗。」
換言之,這些小說是沙特對存在的探索,但是這些小說不能被還原成純粹的哲學研究,而是有它們自身的存在價值,特別是在文學技巧上。讀者只消閱讀〈房間〉一開始,對達赫貝答夫人吃阿拉伯軟糖過程的描述,便會知道,沙特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透過小說,如同當時沙特熱衷的現象學,可以讓他透過想像的方式來進入存在的世界,透過對各種不同狀況的描述,研究存在的本質。即使在《存在與虛無》這部充滿各種抽象術語的大部頭著作裡,沙特還是在很多段落裡,運用了類似小說的情境描寫,讓許多讀者覺得這部哲學著作有很強的文學感。
我覺得若要貼近沙特在《牆》所展現的文學性,最好的方式,是去讀他在那個創作階段對其他文學作品的評論,因為在批判的同時,往往也會透露出自己的文學觀。沙特《什麼是文學》於一九四七年發表時,他已有強烈的政治立場與完整的哲學架構,而這是《牆》小說集誕生時還不存在的,反倒是一九三九年二月的〈莫里亞克與自由〉(François Mauriac et la liberté),更能協助我們理解《牆》這部小說集所用到的文學技巧。
在這篇刊登在《新法蘭西評論》的文章中,沙特批評了莫里亞克小說中的上帝全知視角(莫里亞克後來獲得一九五二年諾貝爾文學獎),讓讀者無法將角色的時間變成自己的時間。沙特寫道:「你願意賦予你的角色生命嗎?請你給他們自由。問題不在給情慾下定義,更不在解釋它們……而僅在於展示情慾與不可預料的行為……正是緊迫感賦予藝術品以必然性和殘酷性……真正的小說衝突應該是自由與它本身的衝突。」
我們回頭來看〈牆〉這篇小說,至少就情節來說,讀者很快就知道,關鍵是這一群在牢房的犯人他們會不會被槍斃。這種面對死亡的緊迫性,不僅反映在情節安排上,沙特透過第一人稱的手法,帶領我們進入主角的內心,他對周遭的反應與感受,從來不是一致的,而是反覆無常,讓讀者充滿懸念。
沙特在〈莫里亞克與自由〉最後提到:「直到我開始擔心他們最決裂的那一刹那,我仍然感到一切還可以另作安排。這是因為他們是自由的,他們的分離也是他們根據他們自己的自由意志造成的,這才叫小說。」這本書的其他幾篇小說讀起來一樣趣味盎然,充滿緊迫感,讓我們關心主角的命運(最終的選擇),一點都沒有一般對存在主義小說充滿沉悶壓力的刻板印象。
沙特強調小說要能讓讀者忘記自己的現實時間,讓主角的時間成為自己的時間,唯一方法就是要緊迫性。這種緊迫性其實就是一種懸念,一種戲劇衝突,也是很多通俗小說或電影所共享的基本要素。只是沙特更重視在這種緊迫性對什麼是自由的拷問。選擇的兩難充滿了戲劇張力,凸顯了人的存在狀態,這也說明了為何在小說之外,沙特還寫了不少舞台劇。
最後,我不免要問,在這個時代,閱讀沙特小說的意義為何?此時,我只能用個人經驗回答。在重新閱讀這些小說的過程中,我感受到這世界上的事物有太多細緻的不同層面,就像是沙特對阿拉伯軟糖的描述,豐富了我對存在的感受,這往往是我掛上網路上時感受不到的。
網路的世界,更像是最後一篇小說〈一個領袖的童年〉的當代版,讓人落入人云亦云的破碎價值觀,我們越來越不會選擇,我們有的只是別人轉貼別人推薦的選擇。當代世界沒有牆,不是牆不存在,而是螢幕就是一道牆,只是我們忽略了這個基本事實而已。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