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美國期中選舉:「奴隸制存廢」為何仍然成為五個州的投票議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1月8日,阿拉巴馬州、路易斯安那州、俄勒岡州、田納西州和佛蒙特州的選民將決定是否從各州憲法中刪除這一措辭,爭取全面廢止奴隸制。目前,美國約有80萬名囚犯雖然被強制勞動,卻只能獲得微不足道、甚至完全沒有的報酬。
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通過憲法並在其後多年間增添了20多項修正案,涵蓋對民眾信仰、言論、集會等權力的保護和對政府公權力的限制。
其中1865年通過的第13修正案全面廢除奴隸制及強制勞役,但卻留下了一個例外。
根據美國憲法第13修正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人能夠將他人當作自己的奴隸,也沒有人可以強迫勞役他人,除了罪犯以外。」
這個例外延續至今100多年,在本次的美國期中選舉中成為幾個州的公投議題。BBC 記者麥克斯・馬查(Max Matza)從美國西雅圖發來以下報導:
1865年美國在憲法中廢止了奴隸制度,即某人屬於另一個人合法財產的制度,但是157年之後的今天,憲法仍然對罪犯淪為奴隸留下了漏洞。
這就使得美國大部分地區,奴隸製作為對犯罪的懲罰仍然是合法的。
11月8日,阿拉巴馬州、路易斯安那州、俄勒岡州、田納西州和佛蒙特州這五個州的選民將決定是否從各州憲法中刪除這一措辭,爭取全面廢止奴隸制。
如果得以刪除,結果可能使囚犯對強制勞動提出抗辯。目前,美國約有80萬名囚犯雖然被強制勞動卻只獲得微不足道的的報酬,甚至完全沒有報酬。在美國共有有七個州囚犯從事的大多數工作都得不到任何報酬。
支持修改憲法的人說,這是造成剝削的法律漏洞,必須加以刪除。
但批評者認為,修憲代價太大,並可能導致刑事司法系統出現意想不到的後果。
「我辛苦勞動了25年,只賺了124美元」
人權研究人員說,這一現代制度根源於幾個世紀以來對非洲裔美國人的奴役。
在奴隸制被取締後的數年裡,美國通過了旨在壓制黑人社區、迫使黑人入獄並在獄中按照要求工作的法律。
現在,一些在監獄服刑的美國黑人仍然被迫在南方種植園裏採摘棉花和其他作物,而這些種植園正是在他們的祖先被鎖鏈鎖住的地方。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柯蒂斯・雷・戴維斯因為被誤判謀殺罪在路易斯安那州的監獄中服了25年多的苦役,直到2019年才被赦免,他說,美國一直都有奴隸制度存在。
路易斯安那州立監獄,又被稱為安哥拉種植園。當年這個州的許多非洲奴隸正是來自安哥拉。戴維斯在這個臭名昭著的監獄裡做過各種工作。
戴維斯說:「我在裡面勞動了25年,被釋放回家時口袋裡只有124美元。」 他在那裡工作的報酬每小時都不超過20美分,而且那些工作都是「我不願意做,在槍口下被逼無奈做的」。
以幫助誤判犯人為宗旨的團體無罪項目(Innocence Project)稱,這所監獄約75%的囚犯是黑人。
他們認為,本質上來說,像這種被稱為安哥拉種植園的監獄是美國一個從未廢除過奴隸制的地方。
廢除奴隸制全國網絡的薩瓦納・埃爾德里奇(Savannah Eldrige)說:「雖然奴隸制被廢除了,但它只是把奴隸所有權從私人蓄奴制度轉移到國家認可的奴隸制。」
她所在的組織一直在努力爭取更多州禁止奴隸制,不允許有任何例外情況出現並試圖說服國會議員們通過類似的法律修改美國憲法。
科羅拉多州、內布拉斯加州和猶他州自2018年以來已經通過法律採取措施禁止一切形式的奴隸制。埃爾德里奇指出,這一修憲運動吸引了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支持。正是因為猶他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由共和黨主導才使得修憲得以通過。
她預測,在2023年,將有18個州的立法機構將對全面廢止奴隸制的立法進行投票。
警方告誡有「意想不到的後果」
各州刪除憲法中涉及奴隸的修憲努力並沒有多少人公開表示反對,但這一修憲運動遇到了一些批評者的牴觸情緒,他們說向服刑中的囚犯支付適當的工資成本太高,獲釋的囚犯不應該得到同樣的補償;還有人說,憲法條文的變化可能對囚犯並不利。
今年夏天,在包括州長在內的民主黨人警告說,向囚犯支付該州每小時15美元的最低工資將花費超過15億美元之後,加州立法機構從憲法條文中刪除奴隸制的投票未能獲得通過。
俄勒岡州的警長協會也反對修憲措施,說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和失去「改造計劃」,其中包括在圖書館、廚房和洗衣房的低工資工作。
警長協會說,這些工作讓囚犯有事可做, 「很好地起到了激勵犯人表現良好的作用」,而這正是在犯爭取假釋的法庭聆訊時的一個關鍵因素。
警長協會說修憲措施有兩個問題,它只適用於那些被定罪的人,而不包括審前拘留的人,而且它可能意味著結束任何沒有得到法院判決具體授權的收監計劃。
該協會在給選民的小冊子中表示:「俄勒岡州警長不接受或支持任何形式的奴役和/或非自願勞役」,並且補充表示修憲通過「將導致所有改造計劃的取消和當地監獄營運成本的增加」。
美國的囚犯為供應鏈和經濟做貢獻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一些方式令人驚訝。
他們被委託製作的產品多種多樣,從眼鏡、汽車牌照到城市公園長椅。他們還加工牛肉、牛奶和奶酪,並在政府機構和大公司的客服中心工作。
要追蹤哪些企業使用了監獄勞工很難,因為這些工作通常外包給分包商完成。分包商然後將產品和服務賣給大公司,而大公司有時並不知道產品或服務的來源。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根據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6月的一份報告,僅在猶他州,曾經從監獄勞工中受益的公司就包括美國運通、蘋果、百事可樂和聯邦快遞。
至少有30個州將監獄勞動力納入其應對自然災害和其他民事應急行動計劃。根據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報告,他們至少在14個州參加撲滅山火的救災行動。
“2022美國期中選舉”的相關議題
- 2022-11-10 2022美國期中選舉:華人移民二代積極參與政治,「現在的美國,好像變相的台灣戒嚴時期」
- 2022-11-09 2022美國期中選舉:共和黨料將拿下參眾兩院,華府選民關切民主未來、投票權利等議題
- 2022-11-08 2022美國期中選舉:「奴隸制存廢」為何仍然成為五個州的投票議題?
- 2022-11-08 2022美國期中選舉:為什麼通膨和經濟可能決定選票的去向?
- 2022-11-08 2022美國期中選舉:參議院是否終結「恐怖平衡」備受矚目,喬治亞、內華達及賓州成關鍵
Tags:
看見元宇宙前,先讓我們再次看見真正的台灣——《看見台灣》十週年影響力回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因三年疫情的影響,世界變得更加依賴網路服務與虛擬世界。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才知道,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城市生活,更是這個只有螢幕大小的世界。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藉由這篇文章,再次回憶那年的感動。透過政治、經濟與教育等不同面向,回顧這十年來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的影響。從看見開始,再次踏上保護土地的旅程。
電影形成輿論,民意推動政府解決問題
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電影中赤裸裸呈現台灣國土的16道傷痕,包括日月光工廠在後勁溪排放含有鎳、銅等有害物質的赭紅色廢水;清境農場的山坡地濫墾、違建問題;水泥業者的過度開採,更使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山頭一片光禿;以及花蓮市環保公園的邊坡,因遭海浪沖蝕而垃圾崩落,污染海洋。

以往不發聲的民眾們,在「看見」後紛紛展開抗議與對政府的要求,在政治上帶來壓力,因此內政部旋即在同年年底成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邀請十多位跨部會專家和官員,針對《看見台灣》片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檢討與開罰;後續更影響多項法條增修,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礦業法》等,甚至間接推動早在2004年即已送審,卻遲未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在2015年正式三讀通過。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葉教授認為,《看見台灣》中呈現的問題,雖然在環保人士眼中可能已見怪不怪,卻很少被社會大眾關注;直到齊導將現場事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把一般人覺得遙遠的問題轉化成「與自己有關」的現實問題,才成功喚起注意,也養成台灣民眾關注環境議題的習慣。

葉欣誠認為,藉由電影藝術在民間形成輿論,就能對政府及企業產生影響力,一如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也對全世界造成影響。「《看見台灣》上映後,跨部會針對每個議題都要提出因應措施,包括何時會改善完畢,每個單位都很積極地在面對這件事。當時政府的態度是認真的,因為社會面於這些事情的期待很高,我認為這對台灣是正面的影響。」
從永續角度重塑企業經營思維
除了推動政策的迭代,在《看見台灣》之後的十年間,台灣企業也更加具備永續意識,可以說是迎來企業關注「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高峰。也讓我們對於商業、經濟產生了更多的提問:「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會共存嗎?」
過去,企業講求「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回饋社會」為主軸,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已不再適用,因為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一種做善事的回饋,更成為企業是否能保持競爭力、持續生存的新決策點。
葉欣誠教授分享,許多人對於永續發展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所謂「永續」意味「永遠繼續」,但事實上,永續真正的含義更接近「世代正義」。世代正義的意涵更廣泛,這代表我們若要從永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情,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共同評估,而不僅關注於環境層面。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尤其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國家,當世界大廠對於供應鏈廠商的SDGs表現有更高的要求時,意味著企業永續等同於企業競爭力,唯有同時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透過平等溝通達成共識,才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方法。
培養未來的齊柏林,讓關注延續
一部紀錄片,在台灣不僅刮起一陣又快又急的炫風,更匯集出一道對社會影響深沉而長久的洋流。《看見台灣》影響了政策、改變了企業思維,《看見台灣》更是種下種子,在世代間傳遞看見台灣的價值。
齊柏林導演曾說:「這塊士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018年6月8日,為了繼承齊導遺願,「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正式成立,除了典藏齊導演留下的珍貴影像,透過策展倡議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看見,也舉辦「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希望挖掘更多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紀錄片,繼續針砭政策,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環境問題。
2019年,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在淡水成立,《見山》、《逐岸》、《映河》與《覓城》共四場影像展覽,吸引超過六萬人次參觀;2020年,基金會也透過超商零錢捐募集款項,預計在2025年前舉辦368場《看見台灣》校園公播,並邀請一萬名學生到齊柏林空間體驗環境教育課程,至今已有超過四萬名師生參與。
2022年,「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正式開始徵件,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一舉獲得 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更在2023年勇奪第4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而今年度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的《除蛙記》,也同樣令人期待。
此外,基金會更在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集結齊柏林導演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檢索利用,讓這六十萬張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能持續發揮影響力,讓台灣土地的姿態被更多人記住。
十年之後再次看見台灣,看見彼此
回望這十年,《看見台灣》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承載,更是一股力量,推動著台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看見」,更多的關注、行動、改變,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那麼,在這十年的影響力高峰後,我們如何可以再創下一個環保輿論的高峰?這座島嶼,還需要更多《看見台灣》系列紀錄片,讓這份力量代代接棒下去。於是,基金會將《看見台灣2》永遠留給齊柏林,並邀請同樣愛護自然不遺餘力的紀錄片導演麥覺明,勇敢踏上續拍《看見台灣3》的艱難之路。麥覺明的《MIT台灣誌》是帶起台灣戶外行腳節目風潮的鼻祖,之後更跨足電影界,耗時11年拍攝紀錄片《黑熊來了》、歷時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此次由他拾起接力棒,透過《看見台灣3》繼續訴說這塊土地的故事

此外,基金會也將在十週年時刻舉辦各式活動,邀請所有民眾參與。包含「看見台灣‧改變10 X 10」永續論壇,將在7月29日於台北市中油大樓舉辦,邀請跨領域重量級講者及年輕世代關鍵意見領袖,共商台灣的永續未來;《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也將走出「齊柏林空間」,自8月15日起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展覽,邀請全台民眾透過影像,與土地河山對話。
尤其在年末12月3日,更將在台北市市民廣場及大佳河濱公園會盛大舉辦「看見Taiwan路跑」,以最環保健康的方式,號召人們一起用雙腳親近土地。同時,本賽事也將以低碳減廢方式執行,落實友善環境的理念。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看見台灣》十週年系列活動
「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
時間:2023/7/29 (日) 9:00-16:00
地點:中油大樓 國光會議廳(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
【台北場】
時間:2023/08/15-09/1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高雄場】
時間:2023/09/16-10/03
地點: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3、B4倉庫
【台中場】
時間:2023/11/28-12/17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藝文展覽館BCD
看見Taiwan 3K|10K|21K路跑
時間:2023/12/3 (日)
地點:台北市市民廣場(10K、21K起跑點)、大佳河濱公園(3K起跑點、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