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楓橋經驗」到「平安中國」,習近平主政下的國家機器越加控制公民社會

從「楓橋經驗」到「平安中國」,習近平主政下的國家機器越加控制公民社會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習近平主政後,中共增加公共安全支出,其支出增長率,甚至高於國防費增長率,且公共安全支出總額超過國防費,這凸顯國家對公民社會鎮壓力度及頻率增加;黨國運用強制性合法暴力鎮壓公民社會的資源與能力增加,降低其與公民社會協商意願,此成為黨國治理社會、壓制維權抗爭運動之利器。

中共二十大甫結束,習近平擔任第三任總書記,權力高度集中化,政治局常委清一色是習家軍,中共政治從「派系政治」的集體領導轉向「一枝獨秀」習近平式個人獨裁,由於最高權力金字塔頂層呈現高度結晶化,主張市場經濟的團派幾乎退出權力核心,這預示著中國經濟增長將遭遇重重困境,甚至西方國家及國際媒體認為中國經濟恐怕崩盤;而更嚴重是,中國國家機器將會強化對公民社會滲透、控制,如此中國社會恐會陷入更不穩定狀態。

二十大報告核心圍繞著「為人民、求發展、打造習近平第三任的新氣象」,忽略二十大報告中論及更多是「安全與鬥爭」的意義。二十大會議中,習近平架離黨內團派精神領袖前總書記胡錦濤、排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副總理胡春華及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權力核心,打造習近平是黨國唯一領袖形象,新黨章中習近平出現的次數躍升至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相同12次,僅次於第一代毛澤東的13次,第三代江澤民與第四代胡錦濤則僅出現一次。

二十大後中國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發展,更會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進呢?還是呈現總體性衰退呢?頗引發國際社會及兩岸對中國未來局勢發展之關注。

二十大已成為展現習近平無比威望的分界線,跳離集體領導、指定接班、隔代接班及破壞「七上八下」權力轉移潛規則,邁向習式的個人獨裁。這對中國社會將會產生什麼樣影響呢?公民社會將被國家所俘獲嗎?改革開放對社會所注入活力是否持續倒退呢?看似被權力一把抓的公民社會,是趨向穩定還是會遭遇更多風險呢?

「人民是江山」的群眾路線並非以公民社會本位

中國的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防控政策不同於西方國家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為貫徹動態清零政策犧牲經濟增長、產業供應鏈完整性、失業率上升及惡化公民權保障。復因美國對中國的各種貿易制裁,採取印太戰略、引台制中策略,形同對中國的圍堵,這使得中國在市場派退出政治決策後,恐使中國經濟與全球化進行脫鉤。

中共在二十大報告及相關政治宣傳上,不斷宣傳強調「人民」,強調習近平提及「人民就是江山」及「人民經濟」,這顯示中共黨國將「習近平思想」作為意識型態化治國工具,強調人民群眾路線,以社會本位為導向。

中共黨國控制傳媒央視,發起「貫徹二十大精神有16個字很重要」,包括「走進基層、走進群眾、聯系實際、務求實效」,此意味著「楓橋經驗」將捲土重來,習近平不僅會成為獨裁者,也會成為推動社會主義邁向共產主義的推動者,此意謂著習近平式獨裁專政與意識型態治國理念將會強化、僵固化,黨國機器對公民社會的宰制更加強力道。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