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本土新增1萬6561例、死亡34例:24類場所工作人員14日起解除3劑令,王必勝澄清高端疫苗相關爭議

今日本土新增1萬6561例、死亡34例:24類場所工作人員14日起解除3劑令,王必勝澄清高端疫苗相關爭議
Photo Credit:指揮中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至於外界人說要公開專家委員的名單,王必勝表示,法律沒有規定要公開委員名單,當天有調查出席委員的意願,大部分的委員都反對,「專家願意來公共領域貢獻所學,是國家進步的重要基礎,在特定人士可能騷擾、霸凌、肉搜的情況下,公開名單會造成專家很大的困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公布國內新增1萬6561例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1萬6538例本土個案及2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4例死亡。本土病例包含7783例男性、8746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

另外,今日新增3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5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3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

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日本土確診數比起上禮拜一降低26.8%,幅度比較大一些,也是8月15日本土1萬5596例以來最低的1次。死亡病例比起上禮拜也來得少一些,整體疫情看起來是往好的方向來發展,但是防護的措施還是不可以放鬆。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今日死亡案例中,包含1例較年輕的30多歲女性,沒有接種過任何1劑疫苗,本身有心臟病、酒精性疾患。他在10月中下旬的時候因為1週的咳嗽以及呼吸喘到急診就醫,經過檢查診斷為嚴重的肺炎合併急性呼吸窘迫症,當場在急診就插管、使用呼吸器、收住加護病房,也PCR陽性確診。後續不幸在積極救治過程中過世,死亡診斷是COVID-19合併呼吸衰竭,有敗血性休克。

本土檢出首例BQ.1變異株,為兒童輕症、社區感染

羅一鈞也公布本週基因定序情形,本土與境外主要的檢出維持BA.5變異株佔最多數,境外移入超過8成,本土的部分9成7。另外,境外移入各有檢出1例的BA.2.75以及XBB,本土有2例是BA.2,1例是本土首例BQ.1。

1107_上週境外移入及本土Omicron變異株監測結果
Photo Credit:指揮中心

本土的第1例BQ.1是北部的4歲小女生,羅一鈞指出,他先前接種過1劑疫苗,在10月24日有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確診後,在醫院住過3天治療發燒等病症,之後就出院居家照護。這例本土輕症病例沒有特別的境外接觸史,因此也是社區感染的案例。

羅一鈞說明,BQ.1是BA.5的次分支變異株,有一些跟免疫逃脫有關的突變。世衛公布的資料顯示,BQ.1的變異株跟子代目前已經至少在65個國家檢出,主要是美國、歐洲,美國佔比到35%,歐洲很多國家有10-20%左右,目前看來可能在西方國家造成下一波流行。但從這些國家的資料看來,BQ.1並沒有造成更嚴重的疾病,雖然免疫脫逃的優勢可能導致重複感染,但就疫苗的保護效果來說,沒有對重症造成比較重大的影響。

24類場所工作人員,14日起解除3劑令

先前指揮中心有宣布,11月7日起,針對會接觸不特定人士,或無法持續有效保持社交距離活動的民眾,取消3劑接種或快篩限制,包括遶境、進香團的參加成員、旅行社旅行團成員,還有其他場所如八大行業和健身房。

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針對具有接觸不特定人士或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性質的場所工作人員,從11月14起也取消3劑接種或快篩限制,這些工作人員包括公費疫苗1、2、3類的對象,還有矯正機關、殯葬場所,總共24類場所的工作人員有教育部8項、經濟部9項、勞動部1項、衛福部6項。

1107_三劑_工作區域_1
Photo Credit:指揮中心

指揮官王必勝指出,44週比起43週確診人數下降17.7%,看起來下降幅度在加大,「這個趨勢下降應該是確立了,會降到多低、維持多久,還有待後面的觀察。」

丁醫師是審查專家?審查舉手表決?王必勝釋疑

王必勝針對多項媒體、政治人物指控作出澄清,包含PTT上面有說「丁姓醫師」是審查高端保護效益報告的14位專家之一,王必勝強調:「這件事情是錯誤的報導,丁醫師並不是審查高端效益報告14位專家之一」,他表示PTT上面也做了胡亂影射,記者會後會請法制單位對PTT的錯誤說法跟警方報案,希望媒體也不要再做錯誤報導。

針對高端疫苗爭議,王必勝再度強調,在完全合法的程序之下,專家已經基於科學的證據,一致認可高端疫苗符合保護效益,「一直以來都利用打擊國產疫苗作為政治選舉操作的相關集團,不免會氣急敗壞、繼續模糊事實、造謠抹黑,指揮中心的職責就是再把這些事情一一說清楚。」

外界質疑專家審查會用舉手投票表決,王必勝澄清,事實上是14位專家聽完報告之後進行提案討論,最後依照自己專業的判斷,以書面記名的投票,再由會務人員統計,結果就是14位專家都同意,「用個人的意志投票、決定,以自己的專業來判斷,那已經是最民主最尊重專業的機制」。

也有人批評,審查內容使用了疾管署大數據的資料,王必勝解釋,這次審查資料有3個部分,高端公司本身的報告、臨床單位資料庫數據分析,另外還有疾管署大數據資料庫的統計分析。其實一般在審查新疫苗的時候,除了公司報告,幕僚單位也都會準備文獻、數據、各國比較提供專家委員參考,這次納入其他兩項分析,也請現場專家投票決定是否適當,獲得14位專家一致的同意,過程非常嚴謹。

至於外界人說要公開專家委員的名單,王必勝表示,法律沒有規定要公開委員名單,當天有調查出席委員的意願,大部分的委員都反對,「專家願意來公共領域貢獻所學,是國家進步的重要基礎,在特定人士可能騷擾、霸凌、肉搜的情況下,公開名單會造成專家很大的困擾。」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李芯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