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如何欣賞「光影大師」維梅爾嘔心瀝血集大成之作《繪畫的藝術》?

如何欣賞「光影大師」維梅爾嘔心瀝血集大成之作《繪畫的藝術》?
Photo Credit: ©《繪畫的藝術》(The Art of Painting)/ Johannes Vermeer, c.1666–1668 / oil on canvas,120x100 cm /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 source:wiki,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直到1813年,《繪畫的藝術》才又重新出現,當時奧地利貴族切爾寧伯爵約翰・魯道夫只花了50弗羅林便得手,這時候畫作還被認為是維梅爾同時代鄉親彼得・德・霍赫之作。1940年,當年被美術學校拒於門外的大魔王希特勒派出藝術顧問漢斯・波瑟四處搜括藝術品,《繪畫的藝術》因此從伯爵家族的收藏成為希特勒所有,此時,《繪畫的藝術》已經被認定為是維梅爾的重要傑作。希特勒真是賺到了。

文:Junie Wang

被譽為光影大師,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短暫的43年人生歲月裡,見證了荷蘭共和國「黃金時代」(Golden Age)的燦爛成就與殞落衰頹。

想當初,經過數十年鏖戰,荷蘭才好不容易從西班牙手裡獨立,以蕞爾之地開創傲視世界的貿易、航海、藝術和科學成就,結果卻在1672年遭受英、法兩大強國聯手夾攻,對荷蘭百姓如同末日悲歌的這一年,史稱「災難年」(Rampjaar)。儘管共和國最終得以倖存,但外患戰爭重創社會經濟,民生凋敝工商不展,從此再也無法回到巔峰狀態。

維梅爾也是災難年的直接受害者。

悲涼的人生結局

原本身兼畫家與藝品商,維梅爾的經濟狀況還算穩定,即使畫作產量非常低,但因售價高昂以及買賣藝術品的收入,加上很可能還有富岳母撐腰,都足以讓他養活一大家子,包含嗷嗷待哺的11個孩子。

只是戰火煙硝一起,非民生必需品的藝術品市場自然首當其衝,所有交易趨近停滯,維梅爾只能望著倉庫裡滿坑滿谷的大師傑作坐困愁城,眼睜睜看著債務日漸累積卻無能為力。加上可能是他唯一金主的台夫特當地仕紳彼得・范・瑞文(Pieter van Ruijven,1624–1674)於1674年去世,打擊更是巨大。

要知道這位范・瑞文先生從1657年開始便買下維梅爾許多作品,根據統計至少有21件,維梅爾大約也是因為有范・瑞文撐腰,才能在作品中絲毫不客氣地使用價比黃金高的群青藍(ultramarine),進而創作出如《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1665)和《倒牛奶的女僕》(The Milkmaid,1657–1658)那般眩目耀眼的經典之美。

這般龐大的經濟重擔與接連厄號,確實壓垮了維梅爾,根據維梅爾太太凱特琳娜(Catharina Bolnes,1631–1687)的說法,由於事業經營陷入困境一籌莫展,無法賺取收入養家,維梅爾在短短的一天或一天半之內突然身亡。儘管死因至今未明,但若以他當時的痛苦指數而言,很可能是死於中風或是心肌梗塞。

坎坷多舛的謎之際遇

維梅爾生前已經欠下龐大債務,作品要是當初沒賣給金主,大概也被債主拿走抵債,然而這件《繪畫的藝術》(The Art of Painting,c.1666–1668)卻直到維梅爾去世時,都還一直留在身邊。

以《繪畫的藝術》高達120公分,寬至100公分的畫幅,肯定可以賣得較高的價錢,而且也是維梅爾作品中少見的大尺寸之作,然而他始終堅持留存。接著在他身後,1676年,維梅爾太太凱特琳娜雖然一方面交出亡夫畫作償債,卻把《繪畫的藝術》所有權轉讓給她的母親瑪莉亞,預防萬一被宣告破產,這幅畫也得面臨被拍賣的命運。可見維梅爾夫妻對於這件作品的重視,只是此後它便失去了蹤影。

因為缺少相關資料,直到1813年,《繪畫的藝術》才又重新出現,當時奧地利貴族切爾寧伯爵(Count Czenin)約翰・魯道夫(Johann Rudolf,1757–1845)只花了50弗羅林(florins)便得手,這時候畫作還被認為是維梅爾同時代鄉親彼得・德・霍赫(Pieter de Hooch,1629–1684) 之作。

1940年,當年被美術學校拒於門外的大魔王希特勒派出藝術顧問漢斯・波瑟(Hans Posse,1879 -1942)四處搜括藝術品,《繪畫的藝術》因此從伯爵家族的收藏成為希特勒所有,此時,《繪畫的藝術》已經被認定為是維梅爾的重要傑作。

希特勒真是賺到了。然後當初到底是藝術學院的哪個傢伙拒絕讓他入學?如果他好好在顏料堆裡打滾不就沒事了嗎?

奧地利政府成為最終贏家

《繪畫的藝術》先是被帶到慕尼黑,後來被納粹送到奧地利阿爾陶斯鹽礦(Altaussee)地下洞穴。

1945年,二戰進入尾聲時,美軍率先來到納粹的藝術藏寶窟,發現大量藝術珍品,其中也包含《繪畫的藝術》,這段故事於2014年曾拍成電影《大尋寶家》(The Monuments Men)。慶幸當年幸虧《繪畫的藝術》沒有落入殘虐暴戾的的俄軍之手。

之後雖然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曾經試圖收購,但並未成功。而切爾寧家族也跳出來聲稱畫作是被迫賣給納粹的家族資產,理應重新獲得所有權,然而奧地利政府最後還是贏了,《繪畫的藝術》成為奧地利國家資產,1946年安置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至今。

維梅爾的極致表現

《繪畫的藝術》身世如此周折坎坷,你應該很好奇它憑什麼讓維梅爾與家人費心維護,為何納粹和奧地利政府也想盡辦法占為己有?

若以《繪畫的藝術》創作時間大約在1666至1668年來看,維梅爾此時30多歲,已經處於技法成熟的創作顛峰期。

這時候他跳脫早期參考各家大師風格的摸索過程,成功揉合台夫特和荷蘭繪畫藝術特色,發展出絕佳平衡構圖、當地風俗主題與極其精妙的自然主義表現。《繪畫的藝術》可說是維梅爾獨家技法的完美之作,不但展現他身為畫家的自豪,也可解釋他為何如此珍視這件作品。儘管直到現在仍舊不清楚當年的創作原因。

《繪畫的藝術》怎麼看?

  • 畫家與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