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面臨挑戰:富士康員工出逃,美國推「友岸外包」印度或成最大贏家

「中國製造」面臨挑戰:富士康員工出逃,美國推「友岸外包」印度或成最大贏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原則,印度能夠承接歐洲、台灣、韓國、日本等美國盟友的產能轉移,而本次事件中受影響的iPhone組裝廠富士康,就是台灣企業。因此,有觀點認為,美國會繼續極力在盟友間推進「友岸外包」,這個過程中,印度可以成為最大贏家,中國或將成為最大輸家。

急著想買iPhone 14 Pro或iPhone14 Pro Max?蘋果公司說,你可能還得再等等。

上周日(6日),蘋果公司發佈聲明稱,由於位於中國鄭州的代工廠生產能力降低,iPhone 14系列機型出貨量將低於預期,這將影響該產品在12月假日銷售季的表現。

兩周前,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的iPhone代工廠富士康(Foxconn)園區爆發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全廠區暫停各類聚集活動並實行交通管制,除了疫情防控或救護車輛外其他車輛禁止上路。區內除了超市、藥局等,所有場所及商家都暫停營業7天。

大量擔心受感染的員工決定出逃, 徒步返鄉,有的工人甚至要步行兩天兩夜才能回家,引發廣泛關注。

《路透社》報導稱,作為蘋果公司在全球最大的代工廠之一,針對該園區的管制措施,可能致使iPhone產量減少多達30%。

市場研究公司TrendForce上周表示,調查發現該工廠產能利用率現在約為70%,因此將iPhone的季度出貨量預測值,在之前8000萬部的基礎上,減少200至300萬部。

Foxconn employees wait to go home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許多鄭州富士康員工嘗試突圍離開。有媒體稱逃離人數高達10萬。

更深層次問題:中國經濟不確定性

「任何影響蘋果生產的事情,顯然都會影響其股價。」美國LPL金融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師克羅斯比(Quincy Krosby)表示。 但他說, 這些事件背後更深層的問題,是圍繞中國經濟未來的不確定性。具體而言,有很多傳言稱中國政府正在討論是否在一季度取消一些COVID-19限制措施,外界在猜測這些傳言有沒有任何真實成分。

今(2022)年以來,Omicron變種襲擊中國,多個經濟重鎮在封城和解封中不斷反覆,拖慢了中國復甦的步伐。

在這一背景下,蘋果今年iPhone14系列新機型發佈後不久,即宣佈計劃也在印度生產這一最新型號的手機。預計今年將有5%的iPhone14系列的產能將轉移到印度,比分析師預期的要早得多。

中國嚴格的「清零」政策導致工廠停工和大規模供應鏈擾動。因此,全球企業正越來越多地採取「中國加一」戰略——可以理解為備胎戰略,即重新調整供應鏈,避免投資只局限在中國。

不過,經濟學人智庫(EIU)經濟分析師徐天辰認為,從中長期看,中國製造業已經形成規模且在地區層面形成了產業集群,仍具有絶對的競爭力,也將仍是主要製造業樞紐,目前多國的供應鏈多元化嘗試更多是應急和補充手段,尚無法對中國製造業構成替代。

數據似乎也證明這一點。雖然,供應鏈擾動持續影響中國經濟,但僅從外貿額來看,大量國際訂單依然還在中國——11月4日,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2022年三季度,經常帳戶順差1440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200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溫彬稱,在三季度COVID-19疫情多地散發,以及全球貨幣政策收緊外需有所回落的不利條件下,對外貿易順差還能創歷史新高,說明隨著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產品國際競爭力增強,貿易伙伴多元化拓展取得積極進展。

蘋果商標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蘋果在中國佔有巨大的市場份額。

友岸外包與德國加注

除了疫情原因,也有企業出於地緣政治原因,把部分產能遷出中國。

長期以來,已開發國家依靠離岸外包(off-shoring)降低成本,把訂單轉移到中國、墨西哥、孟加拉等勞動力低廉地區。

疫情來襲後,美國提出近岸外包(near-shoring),把製造環節就近部署到周邊國家,以降低供應鏈的脆弱程度。

而今年烏克蘭戰爭和台海局勢惡化後,美國又推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概念,號召供應鏈轉移到「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

而根據「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原則,印度能夠承接歐洲、台灣、韓國、日本等美國盟友的產能轉移,而本次事件中受影響的iPhone組裝廠富士康,就是台灣企業。

因此,有觀點認為,美國會繼續極力在盟友間推進「友岸外包」,這個過程中,印度可以成為最大贏家,中國或將成為最大輸家。

德國總理肖爾茨周五(11月4日)訪問中國,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德國總理蕭茲周五(11月4日)訪問中國,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 )訪華,似乎動搖了「友岸外包」的進程。隨他訪問的代表包括大眾汽車(VW)、巴斯夫(BASF)、西門子和德意志銀行的董事會主席。

期間,北京簽下了140架空巴飛機的批量採購協議;而近期巴斯夫、空中巴士、BMW、大眾都密集增加對中國的投資,規模達到百億歐元。

以巴斯夫為例,這家德國化工巨頭在今年7月,決定建設湛江一體化基地,總投資預計100億歐元,是其迄今為止在海外最大一筆投資。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