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面倒的批評聲浪中,蕭茲閃電訪中意外取得不錯的成績

在一面倒的批評聲浪中,蕭茲閃電訪中意外取得不錯的成績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德語報刊對幾天前蕭茲總理訪華行程的關注度依然不減。《商報》認為,和梅克爾當年的訪華行程相比,此次蕭茲及其隨行代表團在北京的表現很好地體現了德中關係已經發生了劇變。《世界報》的客席評論則批評蕭茲在對華政策上缺乏與法國的協調。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正是因為聽從了批評,蕭茲總理才證明了批評者是錯誤的〉為題,刊登評論指出,從最終結果來衡量,德國總理的中國之行可以算得上成功。

「錯誤的時間、錯誤的訊號、錯誤的代表團名單——幾乎沒有任何一位德國總理的中國之行受到過如此的非議。而在最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他聽從了批評,並且從會談結果來看,這趟行程是成功的。蕭茲(Olaf Scholz)向中國闡明了德方立場,也親自聆聽了北京的觀點。但最重要的是,德國總理向外界表明,德中關係已經發生了改變。」

作者隨後指出,和2019年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攜帶龐大的經貿代表團、處處以經貿合作為中心的訪華行程不同,此次隨蕭茲去北京的德國商界大佬們非常自覺地維持低調,而且德國總理在公開演講中也只是在5分鐘後才觸及經貿議題,而且是持批評的口吻。

「我們也當然可以認為,蕭茲在中國領導人面前為隨行德國企業的利益進行了遊說。這確實向那些高度依賴中國的大型德企釋放出了一個矛盾的訊號:一方面,德國政府意識到了某些企業高度依賴中國之危險性,另一方面,德國政府依然堅定地站在這些企業一邊。但是,在這之外,蕭茲還在北京關注了和中國有關的地緣政治問題。他當著中國總理的面提及新疆人權議題,也值得稱道。」

「蕭茲將中國在俄烏衝突中的角色視作此行的重點。德國總理主張北京利用其對俄影響力來防止莫斯科使用核武器。這最終能否起作用,至少值得懷疑。習近平公開譴責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這也許還稱不上蕭茲所說的突破。儘管如此,蕭茲釋放了一個重要訊號:德國正在對華關係中履行自己職責,並不僅僅維護自身經濟利益。至於德國在今後幾個月中是否會在具體行動上有所落實,則尚待觀察。」

柏林出版的《世界報》以〈只有德法高效合作時,歐洲才會強大〉為題,刊發了由德國聯邦議會前議長拉默特(Norbert Lammert)撰寫的客席評論,批評了蕭茲總理在對華政策議題上缺乏與法國的協調

「對華、對俄關係必須從根本上進行調整。我們必須擺脫對俄羅斯原材料的依賴,但也不能陷入對其他不安全國家供貨的依賴性。我們應該優先與志同道合的民主夥伴簽訂值得信賴的協議。讓中國國企入股漢堡港碼頭、讓中資收購德國的半導體廠商,這種做法單純出於商業考量,完全不符合蕭茲總理之前宣佈的時代轉折精神。」

拉默特對德法兩國在對華政策等重大議題上缺乏協調表示擔心,他寫道:「尤其是現在,德國和法國必須站在一起,從而確保符合歐洲利益的行動。作為歐洲一體化進程核心的德法引擎不容有失,更不能熄火。假如蕭茲總理所宣揚的『時代轉折』並不止步於沒有實質行動的宣傳口號,柏林就必須進行具有可持續性的重新定位。這一切必須要德法共同來完成。」

  •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經《德國之聲》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