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台北市長電視辯論:政策論述細節少、政治攻防實問虛答,「電視辯論」形式還有改善空間

評台北市長電視辯論:政策論述細節少、政治攻防實問虛答,「電視辯論」形式還有改善空間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外電的視辯論中,我們可以看到資深的媒體人逼問候選人對關鍵議題表態,但在台灣當前的文化風氣與媒體的結構困境下,電視辯論常淪為各說各話,沒辦法徹底討論政策議題,甚至看到許多話術與不實訊息捲土重來......

文:林雨蒼(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

上週六,三立與TVBS舉辦了台北市長候選人的公開辯論,邀請了蔣萬安、黃珊珊、陳時中參與,三方各抒己見,也在一些議題上有交火。

但坦白說,政策交鋒不多,許多政見停留在口號與宣示,沒有對內容做太多陳述,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同時,許多政治口水充斥,但多數的爭議都被輕輕帶過,稍嫌可惜。這些政策應該要有更多的論述,並告訴大家,未來會怎麼解決問題。

三位候選人,各有所長,也有弱點。

先從三個候選人的表現來盤點

首先蔣萬安的部份,從之前緊盯其家氏的政治攻防就可以看到,蔣家後代的身分是他的資產,也是他的負擔;在近期,他還出席了救國團的聲援活動,救國團在黨國時期因長期佔用國有資產而遭到黨產會追徵,並有法院判決定讞,但仍是國民黨中的重要勢力。近期剛好適逢《流麻溝十五號》這個以白色恐怖作為背景的電影上映,剛好成為陳時中攻擊蔣萬安的點。

蔣萬安的口條與外型應有特別設計,很符合一般傳統對於「辯論」的口條期待,看得出來蔣萬安是為了其支持族群而做出一定程度的調整。

在黃珊珊的部份,雖然黃珊珊一再強調過去這三年副市長的經驗豐富,也強調台北市政府過去八年的執政成績,但是大家都知道,柯文哲在第一任一開始時曾經用人唯才,當時林欽榮、林洲民等人做出了不少成績。但在柯文哲糟糕的領導下,許多人都離開了。柯文哲後來甚至把市政丟給黃珊珊處理,自己到處放話、政治操弄。

柯文哲惡劣的治理風格引發許多民眾的反感,也讓台北市政滿意度長期位處民調最後一名。陳時中與蔣萬安在陳述時,指出台北市的發展停滯、市長無心市政等。面對這些質疑,黃珊珊只能一再重申市政需要延續,並陳述她的三年副市長經驗。

在陳時中的部分,他不擅長政治攻擊,但選戰中卻不能不攻擊。在中間交叉詰問時,陳時中選擇了大巨蛋作為主題,詢問黃珊珊跟蔣萬安該案應該由誰來負責;但若是以指揮官的高度,他應該多問的是,大巨蛋該如何進一步解決。停在質問誰來負責,稍嫌可惜。

陳時中出席台北市長選舉辯論會後記者會(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防疫指揮官是陳時中過去背負的重擔,也是他的光榮印記。不過在一路以來國民黨與民眾黨的各種攻擊下,各種謠言與曲解的說法,把防疫指揮官的成就扭曲成防疫不力,甚至暗示陳時中阻擋疫苗、不公開關鍵資訊等等。但是許多合約的保密並非台灣政府獨有,各國政府都有相關規範,為了避免破壞與廠商之間的合作與互信,陳時中有苦難言,防疫議題卻成為蔣萬安與黃珊珊的提款機。

在最後的結論,可以看出陳時中選擇以過去大家熟悉的指揮官態度,以正面的陳述來面對這些指控,並展現出在疫情中大家熟悉,卻在選戰中不常顯露的溫暖身段。

在政策方面,此次的討論並未就政策內容深入討論,非常可惜。就城市治理的角度,民眾最有感的議題在交通、居住、育兒、能源、產業等議題,這些議題在辯論過程中時不時都有呈現,但可惜的是,可能因為時間不足,這些議題真正的困難點與解決方案並沒有在論述中呈現出來。

政策討論:宣示為主細節不多,參雜錯假消息較可惜

對於市政的熟悉度方面,相對於黃珊珊,陳時中與蔣萬安相對不足。

在少子化對策方面,蔣萬安一席「讓嬰兒的啼哭成為台北的交響樂」引發了許多爭議,但少子化政策方面,無論是陳時中、蔣萬安,多是以降低父母負擔的補助為核心。陳時中多提到一個「臨托」,這是許多無後援父母最期待的政策,但可惜的是細節沒有論述出來。

黃珊珊的回應提到了台北人口下降的原因,包含因為交通改善,致使居民外移的狀況,也提到了生育責任被放到女性頭上的問題,以及幼兒園老師的薪資問題,不過背後的困境與解法,其實沒有太多論述。

在居住正義與房屋政策部分,蔣萬安提到了郝龍斌市長任內的青年國宅經驗,但若是青年國宅成效良好,為何後續還是有很多待解的問題?更不用說,居住問題並非只有青年才有,還有更多弱勢在居住方面遭到歧視,這些問題並非青年國宅可以解決。

蔣萬安出席台北市長選舉辯論會後記者會(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陳時中與黃珊珊都提到了社宅土地取得困難的問題。陳時中強調會透過與中央的協調,加上更多元的管道以取得土地;黃珊珊指出台北市內部許多居民反對興建社宅的狀況,如東湖社宅因居民反彈而被刪除預算,不過解決方案僅有更多溝通,稍嫌不足。

交通方面,內湖的塞車問題是許多在地居民的痛,黃珊珊具體指出,原本該地區是六萬人工業區,因為改回科學園區,湧入18萬人,是馬英九時代的都市規劃問題。在解決方案方面,黃珊珊與陳時中都具體指出一些作法,但詳細該如何規畫與落實,可能還需要更多資料作為佐證。至於提問的蔣萬安,則沒有針對此問題提出解法。

能源議題部分,由於黃珊珊提到台北市許多建築遭到限電的問題,蔣萬安與陳時中都提出了節電的政策,陳時中提到了要鼓勵屋頂設置太陽能板的問題,但這個政策的核心在於台北市內多是公寓式建築,產權難以處理,以及違建等問題,細節還要再加以論述。另外,松湖超高壓變電所沒有被提及,也沒有討論如何解決,也是一個沒被提到的重點。

蔣萬安提到的電器「以租代買」雖然遭到一些粉專攻擊,但事實上這是桃園也在推行的政策,也是未來在循環經濟下的重要政策。在沒有了解政策內涵與背景下就直接攻擊,恐怕會造成民眾對減碳與循環經濟政策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