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態清零」民怨深,連「愛國大V」也轉向批評引人側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周小平說,「去了一趟疫疾最重的美國,只須隔離7天就能回家。去一趟疫疾相對輕的邊疆,封控70天都未必能回家,這是在防疫還是在划水?這樣做,到底有什麼意義?」。就算要一直抗疫到底,「也不能因此隨便造謠說國外屍橫遍野,醫療崩潰,後遺症爆棚,因為那都不是事實」。
(中央社)中國動態清零防疫民怨四起,連一向忠黨愛國的網路名人也起身質疑。除連日發文的胡錫進外,包括曾獲習近平接見的網路寫手周小平,以及學者王文等都發文批評清零政策,引人側目。
對於周小平及王文等人掉轉槍口批評「動態清零」,不少中國網友大感驚訝之餘,除了感嘆連「愛國大V(網路名人)」也「反水」(指背離既有陣營)外,更多人則對他們冷嘲熱諷,質疑這些人為何自己權益受損了才發聲?「早幹嘛去了」?
在中國堅持「動態清零」下,衍生的封城、「彈窗」等現象已導致民怨四起。其中,北京市官方動輒在手機健康碼上「彈窗」這一現象,雖已形成強大民怨,卻被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5日的記者會姑隱其名,更讓民怨進一步累積。
為此,上百名前往上海採訪進博會的中央級官媒記者,因為被「彈窗」無法返回北京;而知名「官二代」陶斯亮公開發文抱怨自己和夫婿因被「彈窗」受困浙江,事後僅遭刪文未被追究,被認為是助長了上述「愛國大V」敢於調轉槍口的動機。
其中,被部分中國網友戲稱「周帶魚」的周小平,日前在新浪微博發文一開頭就說,「實事求是很難嗎?下面話是我說的,現在可以來封我了,抓也行」。
周小平說,「去了一趟疫疾最重的美國,只須隔離7天就能回家。去一趟疫疾相對輕的邊疆,封控70天都未必能回家,這是在防疫還是在划水?這樣做,到底有什麼意義?」。就算要一直抗疫到底,「也不能因此隨便造謠說國外屍橫遍野,醫療崩潰,後遺症爆棚,因為那都不是事實」。

他特地強調,眾所周知自己「向來都很支持防疫抗疫,也別給我扣『躺平派』的帽子」。只是希望能有個「有效的總體方案」。防疫成本「不僅是經濟成本,還有民生成本、生命成本對不對?既然人民至上,就得實事求是」。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的王文,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上說,自己隔離第7天,「縱使對黨對國無限熱愛的自己,也在心理崩潰的邊緣」。除了飯食較差,行動受限外,最不能忍的是「每天凌晨2點做核酸,沒睡過一個整覺。剛剛隔壁屋的女士痛哭,撕氣裂肺地哭」。「萬能的朋友圈,大家一起努力呼籲,改善政策,真正戰勝疫情」。

但見到上述貼文被曝光後,王文又透過新浪微博聲稱,自己「高度擁護DTQL(動態清零)政策」。現在各級政府最大的問題在於「通過防止人流來防範病毒,這是愚蠢的」。毒性下降,2022年的重點應是防重症患者,「讓人流動起來」。「如無重症,回家自我隔離休息;如有重症,進入醫療救治」。
不過,周小平和王文的貼文,在讓許多中國網友驚訝立場轉變之餘,更多的則是嘲諷與質疑。有網友表示,此生何其有幸能轉發周小平的文章,實在難得;有人則說「我捏了捏自己,確定不是在做夢」;還有人反問周小平「是不是帳號被盜了」?
還有網友直指,王文的微博貼文說得太有道理(指輕重症分別對待說)了,但他「早幹嘛去了」?被隔離前為什麼不說呢?非要等到挨了「鐵拳」(官方強制措施)才說。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防疫軟體掌握行蹤強迫隔離,「彈窗」成北京人疫情下最怕一幕,也催生「養碼」產業
- 廣州連續2天確診破千,網友微博廣東話留言洩憤,胡錫進:北京都難清零其他城市更不可能
- 中國官方點名部分地方政府「防疫過度」,「紅二代」陶斯亮批北京健康寶不符精準防疫
- 中國蘭州3歲男童封鎖期間失救死亡,過度防疫「次生災難」再引公憤
- 中國疫情止不住,核酸改自費遭疑地方財政撐不下去,多家檢測企業應收帳款暴增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最新發展:
-
中國多起感染未通報「保定疫情」成熱搜,分析:高齡長者追加劑接種率東亞最低,明年3月前難全面開放 3月前
-
「優化防疫20條」煞不住疫情,日增逾3萬例防控升級,中國網友「十問」質疑當局防疫不力 4月前
-
動態清零明年有望鬆綁,但中國企業能不能熬過今年寒冬仍是問題 4月前
-
中國民眾看世界盃:螢光幕前的熱鬧和身邊封控的靜默,形成強烈對比 4月前
-
北京面臨疫情以來最嚴峻情勢,要求降低社會流動,22日起進返京人員全面實施3天3檢 4月前
-
中國疫情升溫:粵豫渝蒙重災區,官媒稱將堅定「外防輸入、內防反彈」 4月前
-
中共官宣再次「翻車」:「北京一男子致14億人受長期管控」成為微博敏感詞 4月前
-
最後的清零國度:受不了隔離封控高壓,海外中國人3年沒回家,在上海台灣人離職返鄉 4月前
-
中國內蒙「焦慮障礙」女子封控中墜樓身亡,「過度防疫」頻遭詬病 4月前
-
中國嚴格清零:台商入境隔離期間皆陰性,房間「門把採樣陽性」前後被隔離28天 4月前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