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美國期中選舉:華人移民二代積極參與政治,「現在的美國,好像變相的台灣戒嚴時期」

2022美國期中選舉:華人移民二代積極參與政治,「現在的美國,好像變相的台灣戒嚴時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eter在這次期中選舉中幫助他所在的城市東谷市競選市議員。有趣的是,他支持的並不是與他所傾向的共和黨,而是一名民主黨人。他說自己告訴27歲的亞裔候選人尤煜琳,「我不同意你的政見,但我支持你,是因為你值得,你對這個城市做的貢獻比其他候選人都要多。」

南加州是美國華裔參政最活躍的地方,今年的美國期中選舉也不例外。從聯邦層面到州一級的選舉,再到地方公職,都有不少華人移民二代的身影。

其中語言是他們的主要優勢,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政治學教授連培德(Pei-te Lien )對BBC中文說,「一代華裔尤其是新移民有語言障礙,在獲取競選信息時往往依賴中文材料,比如中國的社交媒體微博及微信,這與英文流利的美國出生的華裔有很大的不同。」

連培德還說,一代華人移民在投票前需要先入籍公民,並提前登記,這使得他們與在美國出生的華裔相比,多了很多程序。因此,當到了投票年齡,一代的投票率可能在40%左右,而已經登記的二代華裔的投票率將翻倍,達到80%左右。

雖然說美國期中選舉的投票率傳統上不如總統大選,但在南加州,不少年輕的華人移民二代通過親自參選社區領袖,或積極組織助選活動,表達自己歸化成公民後對國家和社區的關心。BBC中文訪問了兩位積極助選的年輕人,他們的政治傾向有所不同,但都希望呼籲華裔走出來表達自己的聲音。

許元駿,21歲,台灣移民美國

21歲的台裔許元駿(Justin Hsu)最近在南加州鑽石吧(Diamond Bar)幫助一位候選人競選該區的市議員。除了上課、打工之外,他每周平均花費10小時在助選活動上。從8月開始到現在,他參與了大大小小的競選造勢活動,從最初策劃選舉策略,規劃拜票路線,到後來挨家挨戶登門拜票,回應選民的問題。

「我想參與社區服務,了解這個社區的發展,讓下一代的生活變得更好」,目前在讀大學的Justin說。他的父母由於反感亞洲的「填鴨式教育」,在他上中學時帶著幾個兄弟姐妹從台灣移民到美國。

  • 由環境議題走進助選

過去十幾年裡,Justin一直在鑽石吧生活和學習。這裡距離洛杉磯有20多公里車程,許多住宅建在山谷上,坡度十分陡峭。但這裏以開闊的景觀和綠化知名,居民在離住宅區不遠的地方就能享受到郊野樂趣。Justin本次支持的候選人是鄧嘉猷醫師(Dr. Chia Yu Teng),他們都重視當地的環境保護。一次偶然的機會讓Justin接觸到環保議題,後來加入助選團隊。

幾年前,附近一項開發案吵得沸沸揚揚。Justin原本以為土地開發是為了給居民提供更多的住宅,是件好事,但沒想到遭到許多居民反對。後來聽了幾次講座,才明白,原來是在環境評估方面出現了爭議。

看到一些過去和現在的圖片對比,他意識到,原來自己生活了十幾年的地方正在迅速發生改變。不知不覺,廣場上多了一個風車,不知不覺,綠地變成了住宅區。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變化?為什麼我沒有參與討論?為什麼我的意見沒有被重視?」一連串的問題讓他開始思考自己歸化成公民的價值。

「我記得在學校選修過公民課,課上講三權分立,探討如何進行公民監督」,Justin說,他希望將理論輔助實踐,在社區事務中實現自己的監督。當他見到曾經支持環保的鄧醫生參加政治選舉,令他感到好奇,希望了解政治究竟能怎樣影響居民的生活,就這樣加入了助選團隊。

當被問到開發商業、振興經濟,對社區不是好事嗎,Justin回答,「並不是一味地要阻止開發,而是監督政府做好每一個步驟,去評估開發會不會對環境有影響,房子的地基安不安全,不會因為追求利益而漏掉什麼。」

他還考慮到下一代的居住空間問題,「是蓋房子比較簡單,還是種一顆樹長成森林比較簡單?如果現在過度開發,那麼下一代想回歸森林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 「彷彿沒有中間立場」

促使Justin走上助選道路的還有令一個原因:分裂的美國。

他留意到,網絡上有關是否禁槍、同性婚姻等議題的討論兩極分化,網民對於持不同觀點的人極盡攻擊之勢,「讓人被迫選邊站隊」,Justin說。

他周圍一些朋友也選擇在網絡上參與罵戰,但時間長了,社交媒體推送的內容越來越一致,慢慢蒙蔽了雙眼,以為沒有反對意見,於是不再站出來投票。

而現實生活中,一旦碰到爭議性話題,還沒聊幾句,就被對方貼上支持或反對的標籤,中止了對話。

「彷彿沒有中間立場」,Justin說,他有時只是想和對方更深入地聊下去,或是提出自己的質疑尋求解答,但往往進行不下去。

加上加州長期是民主黨的大本營,許多老一輩的移民覺得,無論什麼觀點都無法撼動傳統的鐵票倉,因此選擇沉默。

但對於Justin來說,「即使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投反對票,那也能告訴對方,還有人有不同意見,有人在監督他們。」

他認為,作為一名亞裔,中間選民的作用特別重要,尤其是在兩黨差距非常小的選區。他因此希望發出自己的聲音,告訴大家這個社會並非非黑即白。

  • 「現在的美國好像變相的台灣戒嚴時期」

與此同時,目前美國對政治正確的極端要求也讓Justin反感,希望通過參與助選來了解更多。

他在入大學的第一天,就發現學校要求學生表明自己的性別指代,即希望對方以「她」還是「他」來稱呼。

「這對學校和個人來說都是好事,省去了以後因稱呼搞錯引起不必要的麻煩」,Justin說,他就曾聽說過一位老師因錯誤地稱呼了一位學生的性別但被投訴,不僅遭到網路霸凌,還承受了長達數月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