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標準與它們的源流:水源治理如何「做環境」也「做人」?

雙重標準與它們的源流:水源治理如何「做環境」也「做人」?
圖為北勢溪和坪林拱橋。|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保護水源」看似普世價值,但我們同時也必須注意到它背後隱藏的衝突與交換,並且爭議的關鍵往往不是認同與否,而是「要怎麼做」。

文:江欣樺/東京大學專案研究員[1]

從新店總站搭上公車,穿越郊區住宅與高速公路,大約三十分鐘就能抵達新北市坪林區。這裡是台北的「里山」,也就是聚落邊緣的山間地帶;它是大台北重要的茶區,特產文山包種茶名聞遐邇,而它同時也被列為「台北水源特定區」,供給雙北都會區約三百七十多萬人口的民生用水。[2]平日的坪林老街安靜得像一場漫長的午睡,偶有居民騎著機車穿梭茶園與市街,北勢溪緩緩流過,構成一幅悠然的茶山風景。

我從碩士班就讀台大城鄉所時期開始在坪林做田野,結識許多經驗豐富的茶農,雖然他們對「做茶」各有見解,但在對話中,多少都透露了對水源區管制政策的不滿,而這種不滿並不直接與他們對「環境」的認知相關。比如一位堅持守護環境、主張眾生平等的茶農,同時也會抱怨限建措施讓他的下一代失去回鄉的居住空間。開發住宅難道就不是破壞環境嗎?這種聽起來像是「雙重標準」的思維令我感到好奇,於是我從碩士論文的主題「做茶」,延伸到博士論文的主題「做環境」,嘗試討論從國家到草根社區,由政策、技術和公民行動連接起來的環境治理動態。

我在論文中主要結合「環境治理術(Environmentality)」與「主體性(Subjectivity)」兩個互相嵌合的概念,環境治理術探問:水源區的環境如何藉由不同典範的治理實作,被形塑成特定的環境型態,以及治理典範的合理性及正當性,如何在特定的社會/政治脈絡中被建構出來;主體性則是探討治理實作與水源區在地社會的互動關係,包含個體層次的意識、認同、價值觀,以及社區層次的團結動能。本文主要分成四個部分:首先是概述台北水源特定區的管理體制,再來回顧三個不同治理典範對坪林在地社會的影響,最後則是總結治理術與主體之間「做環境」也「做人」的交織關係。

台北水源何處來?飲水思源思哪裡?

提到大台北地區的水源,許多人第一個會想到翡翠水庫。翡翠水庫多年以來不論是水質或淤積量,都可以說是全台灣最「優質」的水庫。但其實台北市自來水處供給的自來水,有大約75%來自南勢溪(也就是烏來那一帶),翡翠水庫及其上游的北勢溪,則是擔任備用水源的角色。然而,不論供水占比多少,這個台北里山的「兩河流域」,包含新店部分郊區、坪林、烏來、雙溪和石碇,涵蓋717平方公里的範圍,都被《都市計畫法》劃定為「台北水源特定區」,受到嚴格的開發限制。

在水庫興建之前,水源區的河岸曾經是露營和水上活動勝地,但在土地使用分區的設計下,「保護區」面積就占了總計畫面積的95.85%,[3]只有「原有合法建築物」得以申請核可修建。這些管制也形成了我們現今看到,沒有工廠、沒有觀光飯店、沒有大型建設,很「自然」的地景。而在水源特定區的五個區域之中,坪林區是主要的農業地帶,公民運動也較為活躍,不只在90年代包圍水庫的抗爭中扮演要角,2000年初期爭取國道五號坪林交流道的地方性公投,更是當時難得的案例。

圖2
台北水源特定區範圍。|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而從上游水源區到下游用水端,都有不同國家機構和地方政府的介入,複雜的管理架構和分工模式也經常引起爭論。在環境治理方面,翡翠水庫的管理範圍只有水庫周邊海拔171公尺底下的區域,而大部分的水源特定區,是由經濟部水利署轄下的「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執掌土地利用與建物管理,但都市計畫內容則須經過新北市政府的審議修訂。

在供水方面,台北市政府轄下有自己的供水機關(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其他區域都是由台灣自來水公司管理,但隨著新北市都會區逐漸加入南北勢溪的供水範圍,台灣自來水公司和台北市購入的水量也逐年增加。看到這裡不難發現,水源特定區的環境治理樣貌,其實牽涉了從國家到地方的官僚體制、雙北之間的區域競爭,以及地方內部的社會動態。

誰的水源,誰的土地?跨尺度的領域政治

從制度典範看來,台北水源特定區於1984年劃設,時間點落在1987年解嚴之前。因此,上一輩曾經參與這段歷史的坪林居民,大多表示這完全是從上到下的決策,民眾除了向民代陳情之外,完全沒有主動參與的空間;甚至有水利專業的受訪者認為,台北水源特定區的管制型態,在現今的民主社會中,基本上不可能被複製。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重新檢視這套治理體制的形成,以及民主化帶來的轉變?

回到當時的時空背景,正是經濟策略轉向擴大國內生產的階段,而台北都會區人口快速擴張,也需要更穩定的水源供給。雖然水源特定區的規劃由中央主導,但雙北之間的土地使用及供水分配,早已成為議會攻防焦點。然而,由於土地徵收查估補償進度緩慢,加上保護性的土地使用分區規劃難以撼動,奠定了居民心中水源特定區權益及發展機會受限的意識。

這股圍繞著資源與領域的競爭關係,早年經常與城鄉資源分配不均、上游權益受限相互連結,相關論述隨著解嚴以及90年代前期快速崛起的居民抗爭(如1993年包圍水庫行動)達到高峰,並在90年代中葉之後,因為水源回饋金的立法通過而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台北縣的都市發展抬頭,在升格直轄市前後,力圖與台北市「平起平坐」的態勢。在此同時,論述主流也逐漸趨向爭取下游都會區「共飲翡翠水」(雖然實際上並不全是翡翠水)、統一水價、整合管理單位等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