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疾病的隱喻》到《命若星塵》——談疾病回憶錄為何而寫?如何書寫?

從《疾病的隱喻》到《命若星塵》——談疾病回憶錄為何而寫?如何書寫?
躺在床上者即為《命若星塵》一書作者Erik Olin Wright。|Photo Credit: 麥田出版社《命若星塵:這裡就是真實烏托邦,一位公共社會學家對於生與死的最後反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艾瑞克(Erik Olin Wright)的回憶錄就是屬於第二種類型。作爲一名社會學家,艾瑞克的疾病回憶錄《命若星塵》也像是社會學家的田野筆記,時不時會有社會學理論,觀察和分析。他一方面巨細靡遺地書寫治療過程帶來的身體疼痛,以及問題如何一個又一個登門拜訪,。另一方面,他又努力推進自己的寫作進程。

Ann Jurecic的批評主要來自於她自身的體會,作爲家屬她需要長時間照顧生病的丈夫,於此同時,她也閲讀整理了大量的疾病回憶錄。她對疾病回憶錄採取批判的態度:一方面認可疾病回憶錄的書寫價值,另一方面提倡關於疾病零散的、多重的、甚至是矛盾的描述方式。她認爲這種描述的好處是真正面對癌症的真相——那就是癌症對生命世界的衝擊常常是沒有解決方案的。那些個人、家庭的與社會的,過去的與未來的種種如同盤絲洞一般交纏在一起,因爲生命本身就是難解的命題(Jurecic 2012)。

此外,人類學家Lochlann Jain在她的民族誌中深刻考察了當代美國媒體以及私人公司如何打造特定的癌症論述,例如pink-ribbonization(緞帶包裝化)。Jain犀利地指出這種話語產生的社會後果,即通過讚美生存者將癌症康復道德化,彷佛只要通過個人的努力癌症康復就可以實現。Jain認爲這種過分讚美個人的能動性的做法,會導致人們焦點轉移,而忽視癌症背後複雜的結構性因素(Jain 2013)。

其後,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希望人們從無休止的希望延長生命的執念中清醒過來,因爲許多人真正需要面對的是死亡——死亡不是失敗,而是正常的、自然的生命秩序(Conway 2013)。近年來,印度裔人類學家Dwaipayan Banerjee提出,關於癌症的能動性論述背後,可能是全球北方(global north)的迷思。通過對印度底層的癌症病人的民族誌研究,Banerjee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關於忍耐痛苦的倫理世界(Banerjee 2020)。與此呼應,作爲對資本主義有高度反省的社會學家典範,艾瑞克也寫道關於癌症的書寫浩瀚而渺茫,自己只是「浩瀚宇宙中,最有優勢,最有特權的星塵之一」,而這之外,還有許許多多不爲人知的渺小星塵,他們的故事會在未來被書寫。

讀完艾瑞克的《命若星塵》,不禁讓人感嘆,閲讀這樣的文字不是輕鬆的,但也不是死氣沉沉的。閲讀疾病回憶錄如同閲讀生命,是既嚴肅又動人的。


參考文獻

  • Banerjee, Dwaipayan. 2020. Enduring Cancer: Life, Death, and Diagnosis in Delhi. Duke University Press.
  • Conway, Kathlyn. 2013. Beyond Words: Illness and the Limits of Expression.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 Jain, Lochlann. 2013. Malignant: How Cancer Becomes U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Jurecic, Ann. 2012. Illness as Narrative.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 Sontag, Susan. 1989. Aids and Its Metaphor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 Sontag, Susan. 1978. Illness as Metaphor.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中文譯本可見:蘇珊・桑塔格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台北:麥田出版,2012)。

書評作者介紹:陳瑩,博士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研究興趣為醫療社會學、宗教社會學,和社會組織學。博士論文以民族誌和歷史方法,探討當代氣功作爲都市宗教文化肌理如何支撐起癌症病人的生命想像和社群力量。

《命若星塵》作者介紹

艾瑞克.萊特Erik Olin Wright(1947-2019)

一九四七年出生於美國加州,一九七六年獲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學位,長期任教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系,曾獲選為二〇一二年度的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是當代重要的左派學者及公共知識分子。

萊特為結合博弈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年研究集中於階級、社會階層化領域,在一九九〇年代中期逐漸轉向「真實烏托邦」計畫,並完成《真實烏托邦》(Envisioning Real Utopias,群學出版)一書。二〇二〇年其重要作品《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春山出版);二〇二二年《理解階級:二十一世紀階級論》(群學出版)在台灣出版。

曾於二〇一四年來台,與台灣有不淺的機緣。

本文經巷仔口社會學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