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如果沒有海外華僑的支持,就沒有建校26年的國立金門大學

如果沒有海外華僑的支持,就沒有建校26年的國立金門大學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杜晉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走進金門大學校園,也許會看見一些台灣人不一定認得的人名,如楊忠禮理工學院、楊肅斌演講廳、黃祖耀人文社會學院,其實他們都是在東南亞富甲一方的金門人後代,如果沒有海外的金門華僑捐助興學,就不會有今日的金門大學。此外,儘管就讀金門大學的陸生減少了,但近年金門大學成功招收了更多僑外生,尤其印尼僑生人數增加,顯現了金門大學與海外華人社群連結的特性。

今年的11月金門很熱鬧,除了11月7日是解除戰地政務管制30週年外,4日也是國立金門大學的26週年校慶。

實際上,國立金門大學(以下簡稱金門大學),不只是金門人的大學,或「中華民國台灣」的大學,而是世界金門人的大學。究竟是有怎樣的故事,讓建校僅26年的金門大學,有著不一樣的歷史厚度呢?

海外金僑回饋家鄉興學

走進金門大學校園,也許會看見一些台灣人不一定認得的人名,如楊忠禮理工學院、楊肅斌演講廳、黃祖耀人文社會學院,其實他們都是在東南亞富甲一方的金門人後代,或曰金門華僑(簡稱金僑),如楊忠禮(1929-2017)是馬來西亞上市公司楊忠禮集團(YTL GROUP)創辦人,楊肅斌是楊忠禮長子,而黃祖耀是新加坡大華銀行(UOB BANK)主席。

金門大學的前身,是1997年由國立高雄技術學院(現為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在金門設立的分部,2000年更名為「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金門分部」,三年後獨立設校為「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最終在2010年核准升格為如今的國立金門大學。無論是在哪個階段,都少不了海外金僑的支持,才讓處在離島的金門大學能成功辦學至今,在校人數也達到了4215人(110學年)。

提到金僑對金門大學的支持,就不得不提來自馬來西亞的楊忠禮,楊忠禮對金門大學的發展貢獻良多,至今楊忠禮家族給金門大學的捐款已逾新台幣一億元。楊忠禮在2014年獲聘為金門大學的終身名譽校長,2017年仙逝後,金門大學為表紀念,在2018年12月成立楊忠禮紀念館。

除了楊忠禮家族,金門大學校內各處隨處可見的人名,多是散佈在海外各國的金門華僑所捐贈、認養的,如新加坡大華銀行主席黃祖耀認養的人文社會學院,還要以印尼STUD集團黃進益命名的休閒管理學院等,相關捐贈名單可參考金門大學的官網

馬英九在2014年頒授“_四等景星勳章”給楊忠禮(左),肯定其促進台馬关係的貢獻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馬英九在2014年頒授「四等景星勳章」給楊忠禮(左),肯定其促進台馬關係的貢獻。
PXL_20221105_010819545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杜晉軒
楊忠禮長子楊肅斌
PXL_20221105_011907543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杜晉軒
楊忠禮夫人陳開蓉

少了陸生後,來了更多僑外生

以往媒體報導就讀金門大學的福利時,多會提到教育及交通津貼、三節配售高粱等福利,為了招收更多僑外生就讀,至111學年度為止,金門大學也祭出第一年免學雜費的優惠,還有新台幣4萬元的獎學金招攬僑外生。不過,還有個更特殊的優惠是,只要是祖籍金門的僑生,就能享有四年免學雜費的優惠,費用完全由金門縣政府補助,而來自馬來西亞的李嘉瑩就是其中一位受惠的金僑子弟。

22歲的李嘉瑩來自馬來西亞巴生(KLANG),巴生市除了是馬來西亞肉骨茶的發源地而聞名外,也是許多祖籍金門的華人聚集的地區,而李嘉瑩曾就讀的巴生興華中學,楊忠禮生前就曾任這所中學的董事長多年,也為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出錢出力。

現就讀金門大學企管系四年級的李嘉瑩表示,只要沒有被連續二一退學的話,基本上大學四年就能享有金門縣政府提供給金僑子弟的教育補助,但如果延畢的話就沒辦法獲得補助了,至於如何證明自己是金僑子弟,李嘉瑩稱只要跟所在國的金門會館申請證明書就可以了,如馬來西亞的巴生金門會館。

PXL_20221107_040454459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杜晉軒
來自馬來西亞的金門大學僑生李嘉瑩

金門大學國際暨兩岸事務處(以下簡稱國際處)的國際長顏郁芳表示,在籍的金門籍僑生大概有30多人,她從未聽聞有金門籍僑生因學雜費全免而不思進取被退學。根據教育部110學年度的統計,金門大學的境外生共有162人,可見金門籍僑生比例不小。顏郁芳指出,近年積極在海外招生策略奏效,107學年度只招到9名僑生,111學年度攀升至67人,比疫情前還高。

儘管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出國招生(只能線上辦教育展),以及中國大陸不再開放陸生赴台就學的衝擊,但金門大學的境外生仍在穩健成長,關鍵在於該校在2018年成立了國際處,以往招生、輔導境外生(僑生、外籍生、陸生及港澳生)的工作都是掛在研發處。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金門大學境外生人數最高峰是105學年的211人,但當時的情況是陸生佔了64%(135人),接著整體境外生人數往下滑,最低是109學年的155人(陸生剩71人,仍佔45.8%),直至110學年境外生人數才回升至162人,而陸生只剩下47人(佔29%)。上述數據意味著,儘管受到兩岸局勢而影響了陸生的招生人數,但在2018年成立國際處後,金門大學在招收更多僑生、外籍生的策略已奏效,尤其是印尼的招生成果。

231023
Photo Credit:顏郁芳
金門大學國際長顏郁芳

在105學年印尼學生只有2人,到了110學年已成了金門大學第一大境外生來源國,共有64人(佔39.5%),同時期的馬來西亞學生人數,則從105學年的36人降至119學年的26人。根據國際處提供的資料,即使是今年(111學年度)的僑生新生註冊人數,馬來西亞只有6人,印尼則有51人之多。對於印尼學生人數超車陸生、馬來西亞學生的現象,在2018年接任國際長的顏郁芳表示,因為馬來西亞已是紅海市場,而印尼還是藍海市場。

由於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體系完善,當地約700萬的華人的華語能力佳,因此多年來是台灣各大學樂於經營的市場。儘管印尼的非官方統計指當地華人也有1000萬人之多,不過印尼華人曾遭受排華運動影響,華文教育已沉寂多年,儘管近年也有復甦之勢,但華語能力仍不比馬來西亞學生。

顏郁芳指出,適逢2018年是陳建民教授接任金門大學第三任校長,其政策是積極招攬更多海外學生,因此國際處才得以這年成立,如2016年時才有一位外籍生(阿根廷籍),國際處成立後的隔年(108學年)才有更多外籍生就讀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