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稱台獨的現代意義是「台灣不屬中國一部份」,這樣的兩岸路線會走得比蔡英文更遠嗎?

賴清德稱台獨的現代意義是「台灣不屬中國一部份」,這樣的兩岸路線會走得比蔡英文更遠嗎?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普遍中方學者認為,一旦選上賴清德擔任總統,兩岸關係幾乎更形惡化。但賴若採取激進台獨路線,則恐引發中共武力威懾,若賴以總統身份提出「台灣不是中國一部份」、「務實台獨工作者」,則將引發比裴洛西訪台更大規模的軍事演習。甚至有些悲觀論點以為,選上賴清德等於形同選擇戰爭的說法。

近日副總統賴清德訪問友邦帛琉時,被媒體問到宣稱台獨現代意義指「台灣不屬中國一部份」。賴清德任行政院長時,曾經在立法院公開宣稱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現又公開宣稱,「台獨及台灣獨立,其實是指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台灣的共識。」賴清德多次提到「中華民國台灣」及支持蔡英文兩岸路線,然而卻指出「台灣不屬於中國」是「台灣共識」說法。

賴副總統既往兩岸論述及路線,無論是在台南市長任內提出「親中愛台」、「承認九二共識不是問題」、「廢除台獨黨綱不是問題」,「關鍵是不能接受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行政院長任內「務實台獨工作者」;及現任副總統任內,又掀起倡議所謂台獨就是「台灣不屬於中國」的「台灣共識」。

蔡英文總統曾提出「台灣共識」是一種民主討論過程,是將台灣未來的話語權及主導權回歸到台灣人民的手中。然而,民進黨政府既然宣稱人民有主張選擇台灣未來自由,帶卻又將台灣前途決定限定為「是非題」的「抗中保台」路線;而非採取「多元選擇題」的「和中保台」路線。

賴清德選擇在台灣社會正面臨2022年地方大選,釋放敏感政治議題,形成對中國政府兩岸政策的公開挑戰。民進黨的選舉聲勢已陷入非常低迷狀態,要維持現有七席縣市長甚至被認為「不可能任務」,相關選情預測分析從贏取四縣市席次到六縣市,如此2022年選情比2018年大選聲勢更為惡化,民進黨再次操控「抗中保台路線」,儘管這對地方選情幫助有限,但更重要是後蔡英文時代總統大選戰已開始,賴清德的兩岸論述攸關台灣未來發展及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架構建立。

值得進一步關注是,賴清德所拋出「抗中保台」路線對兩岸未來將產生何種影響呢?(一)是否代表2024年總統參選之後,兩岸路線都會延續蔡英文的路線及維持現狀?(二)或者這只是取得蔡英文對其支持,最終賴清德會比蔡英文在台獨路上走得更遠呢?(三)假設賴清德當選台灣最高領導人,兩岸關係是否更加敵意螺旋?(四)若賴清德主政後還繼續倡議自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及台獨的現代意義是「台灣不是中國一部份」,中共當局會有何反應?會造成台灣明顯而立即危險?

首先,賴清德兩岸路線是否依循蔡英文的兩岸路線

基本上,目前蔡英文兩岸路線繼承人,因黨內總統候選人初選恐另有其他設想,在賴清德未取得黨籍總統候選人之前,皆會表現出尊蔡及繼承兩岸路線的政治表態。有的觀點以為「賴講中華民國台灣大概是對表蔡英文路線,也為其爭取提名爭取支持,如果他獲得提名並參選,甚至當選,是否會延續蔡的路線,不好說。」事實上,有觀點認為:「若2024賴清德上台,他必然會持續走台獨的道路,而且會不斷刺激中共,中共必然會予以堅決的反制。」因此,幾乎可以設想一旦賴清德上台,兩岸衝突勢必加劇。

然而弔詭是,民進黨歷屆總統候選人能夠當選者,幾乎皆是採取中間路線,無論是2000年陳水扁競選總統時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承認台灣依據憲法國號為中華民國;或者2016年蔡英文競選時主張「維持現狀」,宣稱遵循「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皆是中間溫和路線。反觀1996年總統大選彭明敏的激進路線主張,及2008年謝長廷競選時「台灣正名路線」主張,皆導致選舉結果功敗垂成。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