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中國!歐洲議會通過法案,阻擋外國政府補貼企業收購歐企或參與標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該法規是在去(221)年5月由執委會提案,當時執委會並提出外國補貼評估報告,文中超過100次提到中國,包括「中國製造2025」計畫有政府資金在背後支撐而可能以扭曲市場手段取得歐盟技術,並指中國國有企業受到政府直接或間接補貼金額相當於GDP(國內生產毛額)的1.3至1.6%。
(中央社)歐洲議會今天(當地時間10日)通過法案授予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新權力,以調查並攔阻受外國政府補貼的企業收購歐盟境內公司或參與標案。法案參考報告多處以中資收購歐企為例,指中國政府補貼妨害市場公平競爭。
這個規範外國補貼扭曲市場(Regulation on distortive foreign subsidies)的新法案,要求欲收購歐盟境內企業或投標公共建設等採購案的外國企業,必須申報是否受到政府融資或其他形式補貼,而歐盟執委會則有權進行調查,一旦認為補貼行為將扭曲歐盟市場的公平競爭,執委會可禁止收購案、排除參與投標或要求取消補貼。
該法規是在去(2021)年5月由執委會提案,當時執委會並提出外國補貼評估報告,文中超過100次提到中國,包括「中國製造2025」計畫有政府資金在背後支撐而可能以扭曲市場手段取得歐盟技術,並指中國國有企業受到政府直接或間接補貼金額相當於GDP(國內生產毛額)的1.3至1.6%。
此外,該報告特別以過去10年中資收購歐盟境內企業的多個案例為警訊,例如2015年中國化工集團旗下子公司收購義大利倍耐力(Pirelli)輪胎,歐盟執委會後來調查發現中國政府對該收購案至少提供了5億人民幣補貼(約新台幣22億元)、8億人民幣優惠貸款,以及5.3億人民幣來自「一帶一路」計畫所屬的「絲路基金」參股。
報告指出,當時歐盟沒有法令工具因應這種狀況,而倍耐力被收購後,在歐洲的輪胎工廠就外移到中國,傷害了歐盟經濟。
執委會報告引用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調查指出,光是2016年中國在歐盟的收購案就達近200億歐元(約新台幣6421億元),且中國對歐盟的直接投資(FDI)有95%都是為了買歐盟企業。
過去歐盟無力阻擋中資靠政府灑錢「血拚歐洲企業」,促成了如今的新法案。歐洲議會並加碼放寬法案適用範圍,除了原訂門檻是在歐盟營收5億歐元以上且受補貼5000萬歐元以上企業,還直接擴及外國國有企業。
歐洲議會主要推動該法案的議員韓森(Christophe Hansen)在今天大會通過後表示:「執委會多了一道工具去阻擋有害的全球政府補貼競賽...現在是從坐而言到起而行的時候了。」
在議會以598票對5票通過該法案後,因執委會、議會和歐盟理事會三大機構已有共識,預期28日理事會也將順利過關,今年底前就可實施。此刻,中國收購歐洲港口等公共事業及半導體等高科技企業的行動依然積極,歐盟的反制措施可說「亡羊補牢,時尤未晚。」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德國政府出手阻止2中企收購晶片廠,「中國城」杜伊斯堡暫停與華為合作智慧城市計畫
- 中資入股漢堡港爭議:德中雙方妥協後談出縮水版方案,為什麼依然危險?
- 德國三大情報機構警告:如果俄羅斯是一場風暴,中國就是氣候變遷
- 美「強力施壓」阻止中企收購紐波特晶圓廠,英國政府面臨中英關係與地緣政治挑戰
- 「中國製造」面臨挑戰:富士康員工出逃,美國推「友岸外包」印度或成最大贏家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