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撤軍赫爾松重挫西進野心,烏克蘭仍持謹慎態度,俄烏關鍵戰略考量一次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普亭來說,丟失赫爾松市代表一象徵性失敗,重挫俄國征服烏國南境的野心。不過,西方軍事專家表示,駐紮赫爾松市的俄軍處境相對孤立,因此從戰略角度來看,俄軍從市區撤至第聶伯河東岸這一步是說得通的。
(中央社)俄羅斯命令自烏克蘭赫爾松市(Kherson)撤軍的決定,顯示俄國在取得烏國南部控制權的作戰目標上遭遇重大挫敗。
《紐約時報》報導,俄國國防部長蕭依古(Sergei Shoigu)9日下令莫斯科部隊撤出關鍵烏國南部城市赫爾松。由於烏克蘭力求收復在俄國入侵之初就落入敵方控制的南部領土,蕭依古的決定代表著烏國反攻目標一大分水嶺。
身為黑海港都以及克里米亞半島(Crimea)出入口,赫爾松有著重要戰略地位。俄國下令撤出此地之所以格外引人注意,也是因為它是俄方2月24日發動入侵行動之後,最先淪陷的烏國主要城市。
俄國放棄赫爾松控制權的決定,或可證明會是一場曠日持久戰爭的重要轉捩點。以下是紐時分析這對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很重要的原因:
撤軍決定重挫克里姆林宮
俄軍3月攻破橫跨第聶伯河(Dnipro River)的安東諾夫斯基大橋(Antonivsky Bridge)、挺進赫爾松市,寫下俄烏戰爭早期最重大勝利。
俄國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原本希望把大赫爾松地區當作進一步往烏西推進的橋頭堡,一路挺進黑海西北岸的港灣都市敖德薩(Odesa),但沒有成功。即便如此,普亭9月仍宣布兼併赫爾松全州以及頓內次克(Donetsk)、盧漢斯克(Luhansk)和札波利沙(Zaporizhzhia)地區。國際社會普遍批評普亭這一步於法不合。
對克宮來說,丟失赫爾松市代表一象徵性失敗,重挫俄國征服烏國南境的野心。不過,西方軍事專家表示,駐紮赫爾松市的俄軍處境相對孤立,因此從戰略角度來看,俄軍從市區撤至第聶伯河東岸這一步是說得通的。
烏軍一步步孤立在赫爾松的俄軍
赫爾松對俄方來說之所以難守,是因為第聶伯河將烏克蘭一分為二後,第聶伯河以西唯一落入俄國控制的就只有赫爾松。
今年夏末,在西方國家提供的長程武器助攻下,烏克蘭展開協調行動,一步步孤立第聶伯河西岸的俄軍,轟炸橋梁、破壞赫爾松俄軍重要補給線,並從城市的北西南三方往內推進。
然而,這片地區一來太空曠,加上灌溉渠道縱橫交錯,構成絕佳的防禦陣地,放慢了烏軍進攻的速度。入秋也使得大部分地面成了爛泥。分析家表示,俄羅斯已派遣經驗最豐富的戰士前往當地,並庫存彈藥以及其他補給品。
在城市開火,恐走上冷血巷戰一途
莫斯科要是沒有撤軍,反而選擇力守赫爾松市到底的話,軍事專家說,可能會導致一條條巷口都出現血戰,且俄羅斯可能遭逢重大損失。
烏軍近幾天距離赫爾松城界還很遠,據報他們在距離赫爾松市上游約65公里的新卡科夫卡(Nova Kakhovka)大壩以北處,與俄軍交戰時遇到頑強抵抗。
烏俄雙方均發布聲明,示意未來將爆發戰爭。赫爾松一名由俄方扶植的親俄代理人於週末期間表示,烏克蘭正在集結大砲、飛機和直升機,為此區下一階段攻擊做準備。
平民處境愈來愈艱難
俄國入侵之前,赫爾松人口超過25萬。烏克蘭相關人士估計,目前有約3萬至6萬的民眾留守,但難以掌握確切數字。
上個月,占領當局宣布,他們將把數以萬計的平民從河的西岸移至俄羅斯控制得較為穩固的領土上。烏克蘭官員和居民稱這是俄方強制驅離民眾的托詞。
對留下來的民眾來說,日子是愈來愈難過。本月7日時有居民透露,俄軍切斷了當地的電源和飲水。
俄稱開始撤離烏南赫爾松市,烏克蘭仍持謹慎態度
莫斯科當局10日宣布,已開始從烏克蘭南部的赫爾松市撤離。但烏克蘭官方抱持謹慎態度,表示此刻仍無法證實或否認俄軍撤退的消息。
法新社報導,俄羅斯國防部說:「俄國部隊正嚴格依據批准的計畫,調動到第聶伯河左岸準備好的陣地。」
俄國總統普亭已宣稱併吞赫爾松州,莫斯科9日卻宣布將撤離在赫爾松州第聶伯河西岸的部隊,成為俄軍的重大挫敗。但烏克蘭官員謹慎以對。
過去數週,烏克蘭部隊在通往赫爾松市的路途上接連收復村莊。克里姆林宮扶植的赫爾松州領導人早已在撤離平民,基輔稱這種作法是非法驅逐。
鄰近的烏克蘭南部城市梅科萊夫(Mykolaiv)遭受俄軍砲火和飛彈攻擊好幾個月,當地人不太相信俄國人真的會照他們說的做。
55歲司機維普里茨基(Volodymyr Vypritskiy)在賣蔬果和帽子的攤位之間說:「你怎麼能相信他們的話?你怎麼能相信一直自稱是我們兄弟的人?你真的能相信開始殺害兄弟的人嗎?」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已暗示俄國此舉可能是戰略性假動作,而非遭遇重大挫敗。
基輔軍官10日重申謹慎看待俄方動靜,烏國武裝部隊參謀部官員葛羅莫夫(Oleksiy Gromov)說:「此刻我們無法證實或否認俄軍從赫爾松撤離的資訊。」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俄羅斯宣布自赫爾松撤軍,外媒:俄軍最重大退卻之一,可能是俄烏戰爭的轉捩點
- 台灣志願軍曾聖光戰死,美媒Politico:凸顯烏克蘭對中國外交立場陷兩難
- 烏克蘭東南四州「自古以來屬於俄國」?實際上是俄羅斯鳩佔鵲巢、反客為主
- 與其當砲灰不如先落跑:北韓勞工赴俄打工,聽聞將被派往烏東俄佔區後逃逸無蹤
- 普亭一生最大的「智商掉線」就是全面入侵烏克蘭,而澤倫斯基最大的勝利就是逼普亭開戰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