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性別平權上的成就,或許能成為國際援助政策的一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歷史的經驗中,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非西方國家,女性長期被排除在公共事務之外,這些排除有些是制度性的,如近代民主體制出現後,女性成為公民的時間在許多國家都晚於男性。有些排除則是文化性的,如當代民主國家中女性參與公共事務的比例及程度,或是在公共事務中的角色,往往都受到性別文化的阻礙。
女性賦權的核心意義是讓女性感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而這樣的力量可以使得女性擺脫被支配的處境。性別比例原則這樣的制度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趨勢,正是因為透過參與公共事務,女性有機會在決策過程中發出聲音表達觀點,從而理解自身並非毫無力量。
在歷史的經驗中,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非西方國家,女性長期被排除在公共事務之外,這些排除有些是制度性的,如近代民主體制出現後,女性成為公民的時間在許多國家都晚於男性。有些排除則是文化性的,如當代民主國家中女性參與公共事務的比例及程度,或是在公共事務中的角色,往往都受到性別文化的阻礙。然而體制與文化是長期互動的,制度上的突破有可能造成文化的改變,而文化的變遷也可以成為制度改革的契機。
由於性別比例原則在女性賦權與女性參與公共事務中成為當代盛行的體制,它的制度效果,也隨著學界的研究逐一浮現。運用在選舉中的性別比例原則,其立即而明顯的效果即是女性參政比例的提升。相關研究也顯示,平均而言,女性民意代表確實比男性民意代表更關切女性權益或是性別平等(Joshi and Echle,2022)。
關於企業董事會中女性董事的研究,國際經驗的結果則顯示女性董事會的增加雖然並不直接提升企業的獲利(Leszczyńska,2018),但是在改善企業員工的勞動條件與勞動處境,以及促進職場性別平等方面,有正面的效果(Latura and Weeks,2022)。以性別比例原則的實行經驗而言,戰後臺灣的經驗其實是很豐富的,相比於全球多數國家都是在過去2、30年才逐漸施行此一體制,臺灣則是有威權體制下的經驗,也有民主體制下的經驗,有婦女保障名額的額度不高的經驗,也有婦女保障名額的額度提升後的經驗,有國會選舉施行的經驗,也有地方議會選舉施行的經驗,有針對選舉的施行經驗,也有針對政府委員會及國公營事業施行的經驗。
凡此種種,都可以成為國際援助時與友邦分享的資源,而在分享過程中,理解發展的動能其實來自重要的社會價值,如性別平權,而不是等待經濟發展後才來實踐價值。換言之,經濟和技術的援助並不是在性別平權價值之外,更是應當融入性別平權的價值,方能使我國與友邦一起順應世界潮流,共同邁向性別平權。
註釋
- 註1:參見國際國會聯盟關於各國女性國會議員比例的網頁。
- 註2:參見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的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中「權力,決策與影響力」部分關於「中央機關所屬委員會,公設財團法人及國公營事業」的相關統計資料
- 註3:相關資料可以參見性別指標資訊平台中「性別平權總會指數」的部分。
參考書目
- Brysk, A. Mehta, A. (2014). “Do rights at home boost rights abroad? Sexual equality and humanitarian foreign policy”.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51(1): 97-110
- Baliamoune-Lutz, M. (2016). “The Effectiveness of Foreign Aid to Women’s Equality Organisations in the ME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8(3): 320-41. doi:10.1002/jid.3214.
- Bush, SS. (2011).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the Spread of Quotas for Women in Legislatures”.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65(1): 103-37. doi:10.1017/s0020818310000287.
- Bush, SS, Zetterberg P. (2021). “Gender Quotas and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65(2): 326-41. doi:10.1111/ajps.12557.
- Edgell, AB. (2017). “Foreign aid, democracy, and gender quota laws”. Democratization 24(6): 1103- 41. doi:10.1080/13510347.2016.1278209.
- Engberg-Pedersen, L. (2016). “Policy Making in Foreign Aid: Gender Equality and Danish Development Polic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52(7): 933-49. doi:10.1080/00220388.20 15.1113266.
- George, N, Soaki P. (2020). “Our struggle, our cry, our sweat”: challenging the gendered logics of participation and conflict transition in Solomon Islands”. International Feminist Journal of Politics 22(4): 572-93. doi:10.1080/14616742.2020.1798798.
- Horvat, Vuković A. (2021). “Gender quotas in corporate decision-making bodies – regulatory promotion of equality of results in the EU”. Theory & Practice of Legislation 9(1): 3-23. doi:10. 1080/20508840.2020.1814555.
- Huang, C-L. (2016). “Reserved for Whom? The Electoral Impact of Gender Quotas in Taiwan”. Pacific Affairs 89(2): 325-43.
- Hughes, MM, Paxton P, Krook ML. (2017). “Gender Quotas for Legislatures and Corporate Boards”. In: Cook KS, Massey DS, editor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43.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pp. 331-52.
- Joshi, D, Echle C. (Eds). (2022). “Substantiv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Asian Parliaments”.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Keeble E, Smith H. (2001). “Institutions, ideas, women and gender: New directions in Canadian foreign policy”. Journal of Canadian Studies-Revue D Etudes Canadiennes 35(4): 130-41.
- Krook, ML. (2009). “Quotas for Women in Politics: Gender and Candidate Selection Reform Worldwi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atura A, Weeks AC. (2022). “Corporate Board Quotas and Gender Equality Policies in the Workplac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John Wiley & Sons, Inc) :1. doi:10.1111/ ajps.12709.
- Leszczyńska, M. (2018). “Mandatory Quotas for Women on Boards of Directors in the European Union: Harmful to or Good for Company Performance”? European Business Organization Law Review 19(1): 35-61. doi:10.1007/s40804-017-0095-x.
- Shin, KY. (2014). “Women’s sustainable representation and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electoral gender quotas in South Kore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35(1): 80-92. doi:10.1177/0192512113508146.
- Tajali, Mona. (2013). “Gender Quota Adoption in Postconflict Contexts: An Analysis of Actors and Factors Involved”, pp. 261-85.
本文經《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德國修法規範企業領導層需有30%女性,但文化觀念上的性別不平等仍難解
- 性別平等領先全球,冰島率先立法要企業證明男女職員同工同酬
- 「女經濟學家都去哪了?」談經濟系的男女比例失衡
- 開羅地鐵首位女性駕駛上路:有乘客臉上寫著「女人駕駛列車並不安全」
- 內蒙女官員因外表打扮挨批,中國女性在當前政治風氣下為何左右為難?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