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我不投資」就是all in在法定貨幣》序:完成財務自由的篇章,揭開出版自由的序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本書有所謂目標讀者的話,大概就是一位年輕人讀者、昔日的我,和所有認為自己從不投資,也不打算投資,堅持「腳踏實地」的人。反而本來就有投資意識的,很可能不會滿足於本書的皮毛,畢竟它既沒教短炒,沒提槓桿,又不主張衍生工具。
說來吊詭,寫這本書的主因,是我不想持續寫這個題材。而認真思考投資,也是因為我不想投資。
當初寫〈所謂「我不投資」,就是all in在法定貨幣〉一文,與其說是要帶出甚麼道理,還不如說是自省,因為文中那個以為自己從不投資的人,正是以前的我。
文章發表後,有一位年輕人回應,對內容不以為然,堅稱自己從不投資。我也認真回應了他幾遍,但沒有告訴他,我那麼認真,除了因為本來就很重視讀者的反饋,更因為從他身上看到昔日的自己。不過,無論我怎樣進一步解釋,他始終不屑與投資這種行為扯上關係,總之就是認為我曲解了投資,冤枉了他。
如果本書有所謂目標讀者的話,大概就是這位年輕人、昔日的我,和所有認為自己從不投資,也不打算投資,堅持「腳踏實地」的人。反而本來就有投資意識的,很可能不會滿足於本書的皮毛,畢竟它既沒教短炒,沒提槓桿,又不主張衍生工具。
事實是,即使到了今天,當被稱為投資者,我還是會渾身不自在。明明目標做個inventor,怎麼就被視為investor呢,這可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存在啊。發明家、創業者、創作者,或者至少是工匠、程序員,是做出新事物,為這個世界創造增值;但是投資者呢,左手來右手去,低買高賣,只是為自己的財富增值,對社會毫無貢獻——我不肯定以上有否說出那位年輕人的心聲,反正以往的我,這樣深信著。
然而,在努力創造的過程中,我漸漸意識到創造與投資並不對立,反而共生。俗語說「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就萬萬不能」。要是沒有想達到的目標,錢沒有功用;但如果願景越清晰,就越需要有錢。創造很燒錢,想要創造,要不就好好投資,存夠錢去燒,要不就找到投資方,以別人的投資換取自己的專注創造,反正兩條路徑都跟投資脫不了關係。
不過,真正深刻體會到「沒有錢就萬萬不能」,是我在2017年共同發起LikeCoin之後的事。
那是一場意外。
LikeCoin要做的是無大台出版(decentralized publishing,DePub)。起步的時候,我天真地以為這項目跟金錢沒有關係。準確一點說,當時的我以為金錢之於LikeCoin,就是開發、營運、推廣的費用,僅此而已。做下去才發現,要成就這件事,不但開發和推廣所需的工作不少於初創公司,還需要防偽機制、流動性、正當性等各種元素,這些元素全都是金錢需要具備的條件。在這個語境下,我從all in法定貨幣的「不投資者」,逐漸理解金錢的本質,深刻體會「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就萬萬不能」的另一層意義,再成為了一名「投資者」。
時至今日,我依然投放最多的心力與時間在創造與創作,但也同時以性價比最高的投資方式,處理手上為數不多的剩餘資產。很多人會說自己的餘裕不多,不值得去投資。實情時,餘裕越緊張,越需要妥善投資,也越適合使用密碼貨幣作為投資媒介。

有了覺悟,除了寫作,我還在民間學院開辦「財務自由」班。看到課程的標題,有朋友說我變了,言下之意是我崩壞了,以往那個稍有理想的年輕人居然變得那麼銅臭,大談財務自由起來。
還真教我啼笑皆非。啼者,我寫過那麼多文章,也曾透過受訪、講座等場合,分享對自由、多元的看法,對私隱、民權的保障,單是看到半開玩笑半標題黨的題目就能誤會我的朋友,大概就讓他繼續誤會好了。笑者,我但願那是事實,自己真的學會了賺錢和享樂,那該多好。
於是,在連自己都覺得非常違和,彷如偽造學歷般,我居然教起「區塊鏈社會學.財務自由」來。課程設計分為八個單元,從上半場的「錢包」、「DeFi」、「交易」、「On ramp」,到下半場的「投資」、「身分」、「挖礦」和「多元」,也就是本書的承襲下來的八章。
課程先後開辦了兩次,第一次為現場講課和作業,到第二次改為學員自行收看預錄的講課,再進行工作坊,手把手教學。因著向所有人開放知識的理念,課程的所有錄影及延伸閱讀全部公開於我的網站,任何人只要能夠上網,隨時隨地都可參考。為了讓延伸閱讀變得完整,我持續圍繞八個單元寫文章,最後編輯成為本書。
可以說,《所謂「我不投資」,就是all in在法定貨幣》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好想自己學會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必備的能力,並把相關知識通通整理好,讓所有人都能接觸,也好讓我能放下這個議題,把時間和精力投放在目標本身。
本書共四十篇文章當中,兩篇於2018及2020年收錄於《明報——星期日生活》專欄chungkin Express,二十五篇於 2020-2021 年收錄於《蘋果日報》專欄 #decentralizehk,並轉載於《立場新聞》。藉此機會,感謝《明報》、《蘋果》與《立場》,還有民間學院的的支持與包容,成就了本書。短短兩年間,這四個對社會如此重要的機構,三個已經停辦,讓我更希望儘快整理好財務自由的相關知識,在未來五年專注出版自由與民主自由的開拓。
再沒有編輯催稿,以往寫作毫不自律的我被迫自我鞭策,於每週五發放《區塊鏈社會學》週報,當中部分稿件補完了本書餘下的篇幅。週報至今共五十期,居然未曾脫期,對我來說是個奇蹟,希望能夠堅持下去。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