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習會談3小時:學者分析「護欄」成為關鍵詞,需定義「到什麼程度不會出軌」

拜習會談3小時:學者分析「護欄」成為關鍵詞,需定義「到什麼程度不會出軌」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紐時報導形容,拜登與習近平「謹慎承諾」嘗試改善美中處在數十年來最充滿敵意的關係,但兩人發言顯示台灣仍是最有可能引爆兩國衝突的因素。拜登警告習近平,中國對台咄咄逼人的姿態威脅區域穩定,最終可能危及全球經濟。習近平則回應,北京希望看到並始終致力於保持台海和平穩定,但台獨與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

拜習會登場,學者:建構美中與兩岸關係護欄契機

(中央社)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天會晤,雙方都強調要管理歧見,「護欄」(guardrails)成為關鍵詞。政大外交系主任盧業中分析,拜習會觀察指標之一是美中關係「護欄」是否會被更具體定義,透露「到什麼程度不會出軌」。

拜登與習近平昨天傍晚約5時40分,在印尼峇里島穆利雅飯店(Mulia Hotel)宴會廳展開會談,歷時3小時結束。

對於拜習會此時登場意義,盧業中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就美國國內政情看,期中選舉剛結束,拜登未如預期成為跛鴨總統,拜登在得到國內民意支持情況下與習近平會晤,將更有能力對中國進行意見交換或談判。

盧業中指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領導權在二十大後獲得進一步鞏固,由於美中領袖的領導權均穩固,對話時應會維持各自堅持或不能妥協的部分,但雙方也應會對彼此的承諾更有信心,會談中若能有任何趨近共識的意見,亦可相信對方有能力帶回國落實。

至於台灣議題,盧業中認為,美中應傾向「各持己見、各自表達立場」,美方已多次表達不認同中國用威嚇方式對台施壓,拜登9月時更提到,若台灣面臨共軍攻擊,美國應出兵保衛台灣;拜登在這部分的立場,應會滿堅定的,北京則必然會強調台灣是其核心利益。

盧業中說,值得台灣特別關注的地方是,美中試圖藉拜習會建立所謂關係「護欄」(guardrails),在談到類似台海等針鋒相對議題時,可觀察拜習兩人是否透露出此護欄具體為何、抑或是依據何種論述形成。

盧業中指出,雖然拜登上任就講過美中關係是該競爭時競爭、該衝突時衝突,但美中關係的「護欄」一直不夠具體;這次要看護欄到底是什麼,要做到何種程度,才能避免雙方關係出軌,但恐怕難以在一次會談就完全定案。

此外,盧業中說,台灣另須留意的重點是,拜登是否會親口說出兩件事,一是「不支持台灣獨立」,另一是拜登會不會回到前總統歐巴馬時期的提法,就是「希望兩岸建設性對話」。

盧業中表示,美國前總統川普時期只有在行政官員層級提及促使兩岸對話,川普本人從未說過希望兩岸有建設性對話;因此,拜登這次若親口講出這句話,可能會讓習近平感覺到這可算是「構成護欄」的一部分,台灣就要留意該如何解讀。

盧業中指出,目前兩岸政治互信非常低、甚至是負面的,若拜登有表達兩岸應對話,台灣可視為契機,畢竟兩岸間也該有護欄;台灣日後可向美方表達有意願進行建設性對話,並請美方幫忙勸說北京,進而藉拜習會「認知」為兩岸護欄的一部分,對台灣來說會是較有保障。

紐時:拜登習近平承諾改善美中關係,難掩飾相互猜疑

(中央社)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昨(14)日在印尼會晤。《紐約時報》分析,兩人承諾改善因台灣而緊張的關係,仍難掩飾相互猜疑;兩國將就因應氣候變遷恢復溝通,算是會談突破。

報導寫道,這是拜登與習近平首次以領袖身分當面會談,凸顯兩人重視個人外交與過往會面經歷,認為這有助緩和美中可能輕易破壞兩人脆弱共識的嚴重分歧。雙方在歧見最深的領域沒有找到共識,但兩人會後似乎亟欲淡化華府與北京朝冷戰對抗邁進的觀點。

拜登在會後記者會說:「我絕對相信沒有必要打新冷戰。」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8月訪台後,中國在台灣周邊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台海及美中關係高度緊張。「拜習會」安排在20國集團(G20)領袖峰會於印尼峇里島舉行前,歷時近3小時,目的是處理美中之間極為棘手的議題,包括因台灣而緊張的局面、經濟、恢復凍結多月的氣候議題溝通。

紐時報導形容,拜登與習近平「謹慎承諾」嘗試改善美中處在數十年來最充滿敵意的關係,但兩人發言顯示台灣仍是最有可能引爆兩國衝突的因素。

涉台議題方面,拜登警告習近平,中國對台咄咄逼人的姿態威脅區域穩定,最終可能危及全球經濟。習近平則回應,北京希望看到並始終致力於保持台海和平穩定,但台獨與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

拜登會後表示,他不認為中方有立即侵略台灣的企圖。

台灣在美中各自會談紀要中占有一定篇幅,雙方不約而同提及台海和平穩定。美方紀要提到,拜登表明反對中國對台脅迫且日益挑釁的行為,這些行徑危害台海及區域和平穩定。根據中方紀要,習近平說台獨與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之餘,提到拜登多次講過不支持台獨。

《華爾街日報》引述未具名知情人士報導,在台灣議題上傳遞訊息是這次會談中方首要目標。任何美方資深政要訪台都可能被北京視為挑釁行為,拉高美中爆發衝突的可能性。

美國11月稍早舉行期中選舉,在野的共和黨有望重新掌控聯邦眾議院。現任眾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曾說,成為議長後將訪問台灣。

俄烏戰爭2月爆發後,北京與莫斯科的夥伴關係導致美中緊張加劇。根據美方紀要,拜登與習近平會晤時關切俄軍入侵烏克蘭與威脅動用核武,兩人「重申他們同意永遠不該打核戰」。根據中方紀要,習近平說,中方高度關切當前烏克蘭局勢。

拜登與習近平認識彼此超過10年,上次見面是2017年在瑞士達沃斯(Davos)。

拜登去(2021)年1月入主白宮以來,透過電話或視訊與習近平溝通5次。兩人在G20領袖峰會召開前夕見面,公開場合常遲到的拜登提前到達,習近平也提早現身,兩人親切問候。重要會談通常表情嚴肅的習近平露出笑容,露齒而笑的拜登走向習近平時張手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