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海》:鄭一嫂跟當年的鄭芝龍不同,她並不打算攏絡民心,哪個村子抵抗就將之夷平

《我們的海》:鄭一嫂跟當年的鄭芝龍不同,她並不打算攏絡民心,哪個村子抵抗就將之夷平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馬特・松田長期研究太平洋歷史,本書就是松田爬梳太平洋五千年發展歷程的重要成果。他從古代南島語族駕駛獨木舟出航說起,一路談到全球暖化導致諸多島嶼隱沒於洋面下的今日;並結合口述史、傳記、史料檔案、考古證據等,採取多中心的觀看視角,以全球為分析脈絡,將散布各地的歷史敘事編織交融。

文:馬特・松田(Matt K. Matsuda)

第8章 打家劫舍的東亞海盜

從十六世紀的卷軸與繪畫中,可以看到他們要來了。搶匪、殺人犯、綁匪、勒索者組成海上幫派,在中國沿海威嚇村民,偷小兒、搶婦女。透過文獻,我們得知數以百計的犯罪團體乘坐一大批小舟前來襲擊,襲擊沿岸聚落,燒殺擄掠。倉庫遭劫,農民被殺,墳墓被掘。受害者遭到刑求、水燙、殘割,甚至為人取樂。地方政府的部隊力不能及,紛紛逃竄;官署遭到賊人洗劫、焚毀,而大小艦艇則淪入賊人手中。

這些打家劫舍的人,人稱「海賊」或「倭寇」。他們本身自成社會,以鬆散的封建規矩與領導方式維繫,占領中央與地方政府勢力所不能及的沿岸聚落。有些海賊在小島上建立難攻不落的哨站,像個地方領主那樣統治;不過,大部分海賊則是在海灣周邊活動,或是在沙洲構成的迷魂陣裡,不受任何政治勢力掌控。他們原本出身日本沿岸地區,名義上從屬於某些魯莽的大名,以朝鮮和中國商人為獵物。但從歷史角度而言,他們其實並不屬於單一的國家。中國海盜逐漸統合原先占據主導地位的日本氏族,以來自東亞與東南亞各地的人作為船員,這也是可能的情況。

經過幾代人時間,到了十九世紀初,一名英格蘭船長在婆羅洲造訪一位拉者,此時海盜乘坐突擊用的拼板舟逆流而上,「一艘接著一艘,懸掛旗幟與橫幅,發射砲彈和滑膛槍……這些伊拉倫人(Iranuns)體格很好,倨傲而寡言,似乎只要合於自己的目標,他們完全可以準備好與人為有或是為敵」。船長注意到,他們是惡名昭彰的奴隸商人,往來於船隻之間:「他們從每一艘船上拉走預定的人數,只要滿額,他們就會離開這處海岸,前往下一處,將俘虜以最高的利潤出清。」

這位船長描述的海盜是婆羅洲海盜,但蘇祿海、馬六甲海峽,甚至中國與日本沿海的情況也相去不遠。從數世紀的史料可以看出,海盜行徑是海洋王國與民族的特色,甚至形塑了這些群體的習俗與行動方針。無論是曾經導致中國皇帝實施海禁、切斷對日貿易的「倭寇」,還是伊拉倫人、摩鹿加人(Malukus)等活動於局部水域者,海盜總是伴隨著數個世代的傳說而來,為村落與家族帶來恐懼,他們殘忍且無法無天。

法外之徒的挑戰

鄭和辭世之後,寶船艦隊告終,中國也撤回海巡船隻,從而為走私販、犯罪集團、陷入赤貧的漁業聚落,開闢出以強索與暴力維生的空間。由於難以重振聲威,大明皇帝轉而進一步緊縮,禁止臣民出海貿易,一五四七年後尤其不可前往日本。

大名鼎鼎的倭寇,其實只是亞洲海岸線能見度最高、人們最不想遇到的掠奪者之一。正是因為這些海盜,中國才會跟「歐夷」海權國家結盟,由他們去與海盜打交道。十六與十七世紀時,迫切想鞏固對中貿易的荷蘭人與葡萄牙人,努力想制服這些國際「惡棍」——他們有時候是準備打家劫舍的海上軍隊,有時候又是海洋經濟體邊緣黑市的小團體。

海陸形勢會影響海盜的處境,他們可能在海岸線與近岸島嶼上發展,或是淺海水道,以及有隱密洞穴為掩護的海灣。根據過往經驗,中國已經意識到幾個相鄰而重疊的水世界:近海、南中國海,以及南洋。歷史上的南洋,包括構成越南、柬埔寨、泰國(暹羅)、蘇門答臘、西爪哇與部分婆羅洲海岸界線的外海島嶼和珊瑚礁。

越南的東京(Tonkin)與安南就有許多淡水與鹹水的河口三角洲,當地村民們和中國的夥伴或競爭對手貿易、較勁。在近岸貿易的平底船載運木材、木炭,以及屋瓦、食用油、稻米、雞、豬、鴨,還有從棉到絲綢的各色布料,停靠當地的港口。有時候,這類船隻也會載著在海岸線南北各地開創新生活的乘客。

貿易口岸常常也是海盜基地。生活困境是最主要的因素。無論是因為饑荒、瘟疫或戰爭,凡是發生嚴重災難,難民和亡命之徒就會在水濱產生密切交流。只要哪個地方作物歉收,或是暴力頻仍,難民就會被迫離開山區或河谷,到海邊討生活,群集於海岸線上貨真價實的水上村。地方居民與遊走四方的水手團體相遇。一旦連大海都無法養活人,一些從事採集、漁獵的人就會轉行做海盜。海盜通常都是小幫派,有人負責做工、划槳,甚至連失去財產的商人也在其列。其中許多人早已跟賭博、嫖妓或走私沾上邊,希望能靠著自己對海岸線與藏身處的知識創造收入。

最有野心的人成了海盜頭子,他們通常也有關係緊密的親族網絡與志同道合的友人。一七九五年的史料裡有一位名叫「阿陽」的人,親戚把襲擊海船、強占船貨的事情當成趣談跟他說,使他從而對海盜行徑有所了解。後來,阿陽加入海盜團,還從城裡呼朋引伴加入,開始專門襲擊糧船。

在日本,許多海盜是以「海賊」——近海劫掠者的型態起家,形成有組織的海上集團,與稱霸日本戰國時代的海盜相去不遠。失去領主或財產之後,許多人轉而從事非法活動。其中最有名的海賊甚至根本不是日本人。

譬如,汪直是十六世紀的中國海盜兼商人,也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倭寇領袖。一五四○年代與五○年代,他組織武裝艦隊,保護自己利潤甚豐的貿易船網絡。他跟當時許多海盜一樣,本身就是一股政治與軍事力量,但只要符合商業利益,他也會跟官軍合作。一五五一年之後,中國的海禁禁止他的活動,於是他轉而攻打地方的防禦工事與財庫,襲擊、掠奪糧倉與偏遠哨站,迫使百姓逃離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