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好難》:為什麼不能、也不可能「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就好?

《人生好難》:為什麼不能、也不可能「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就好?
Photo Credit: Morio@Wiki CC BY SA 4.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般人所說的「政治」,往往侷限在選舉、政府、政策等範圍。但在學術討論裡,任何「可能影響群體生活的觀念、制度和行為」,都是政治。而「可能影響群體生活的觀念」,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文學作品是一個雙向溝通的平台。「作者想表達什麼」跟「讀者實際上感覺到什麼」,兩者之間未必全然相等。前者我們稱之為「作者意圖」,後者我們稱之為「讀者反應」,在不同的文學研究流派裡,對這兩者的看重程度並不完全相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大多數文學研究者都同意,「作者意圖」並不是神聖崇高、不可挑戰的,文章該如何詮釋並不是作者說了算。有時候,「讀者反應」甚至會比「作者意圖」讓我們學到更多東西。

更進一步說,有些文學研究甚至特別看重「作者沒有寫政治的想法,卻還是寫出了某種政治觀點」的作品。如果作者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去描寫某種政治觀點,這樣的內容固然有其價值,但我們其實無法確定這裡的政治觀點是不是作者的真心話——搞不好他/她是知道讀者喜歡或討厭某種說法,才故意這樣說的啊!

然而,如果作者沒有刻意要寫某種政治觀點,這種政治觀點卻還是出現在他/她筆下,這就代表他/她受這種觀點的影響很深,深到他/她覺得這很理所當然,無意識也會流洩出來。比如前面講過《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作者很可能沒有任何「我想討論性別政治」的企圖,但正是因為他毫無企圖,所以他保留了最純粹的「異性戀男性作家所相信的性別政治」。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這一節開頭所提到的問題了:「這世界上,是否存在一種『完全沒有政治成分』的文學作品?」

答案是「沒有」,任何文學作品都有政治成分。如果它是「A作者有意識地描寫了政治主題,因此某篇作品包含政治成分」,那當然是有;如果它是「B作者並沒有打算描寫政治主題,但讀者可以從作品裡分析出政治思想或政治行為」,也如前面的討論,是含有政治成分的。

【提問】前文提到,某些文學研究者特別看重作者無意識流露的觀點。你認為,在解讀文學作品時,作者有意識想表達的意念、跟無意識流露的觀點,哪一個比較重要?為什麼?

相關書摘 ▶《人生好難》:社群和通訊軟體假消息滿天飛,讓政府涉入審查貼文會不會比較好?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人生好難:現代公民九個麻煩的哲學問題》,時報文化出版

作者:朱家安、劉維人、朱宥勳、林斯諺、周詠盛、陳紫吟、蔡雅婷、葉多涵、沃草烙哲學作者群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為什麼看事情的角度總是那麼複雜?
我要怎麼想你會不會管太多?
那些爭議又與我何干?

現代人辛苦了,哲學來幫忙!
身為多元民主社會的公民實在辛苦,需要建立觀點、說明想法、理解不同意見。思考和溝通都有夠難,但要跟其他人類共同決定社會的未來,這些事又非做不可。打開這本書,讓哲學支援你!

議題複雜沒關係,多元觀點我包容,公民素養的實戰訓練!
《人生好難:現代公民九個麻煩的哲學問題》藉由台灣當前熱議、持續延燒的九個議題,帶來思考與溝通的實戰演練。

人文科學線0902_《人生好難:現代公民九個麻煩的哲學問題》立體書封(書腰)
Photo Credit: 時報文化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