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期中選舉:喬治亞州「延長賽」決定參院最終版圖,華裔選民如何把握關鍵時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喬治亞州,亞裔是非常複雜的群體,包括印度裔、韓裔、華裔等,這些族群有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組織起來相對困難。傳統上,亞裔的投票率和政治參與度的確很低,這也導致兩黨對亞裔的重視相對較少。
美國喬治亞州(Georgia)的參議員選舉即將進入了獨一無二的第二輪投票,華裔助選人肖宇重新忙碌起來。
肖宇身在該州亞特蘭大,曾幫助多位華裔競選公職,包括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積極組織華裔助選。但在今年的期中選舉中,由於感到華裔不受重視,他一開始並沒有幫助民主黨人沃諾克(Raphael Warnock)競選聯邦參議員。
不過,最近幾天,他拋下之前的不滿,開始動員華裔甚至亞裔積極投身第二輪票決,支持民主黨候選人沃諾克。
喬治亞州的選舉已進入肉搏戰,其結果將最終決定民主黨是否能拿到第50個參議員席位,並在參議院對共和黨保有微弱優勢。在這影響深遠的關鍵一戰中,以肖宇為代表的華裔能做些什麼?中國議題又如何產生影響?
中間選民的關鍵時刻
「現在是關鍵時刻。」肖宇對《BBC中文》說。他畢業於清華大學,上世紀90年代初來到美國,目前從事金融服務。
在11月8日的選舉中,只有喬治亞州進入聯邦參議員選舉的延長賽(特別選舉),選民要在12月6日進行第二輪投票。該州兩位非裔候選人沃諾克和赫舍爾・沃克(Herschel Walker)的選票都沒有達到一半,差距不到1%。
在勝負只取決於一兩個百分點的情況下,包括亞裔在內的中間選民將起到關鍵作用。
「如果亞裔選民能夠參加投票,並且投給同一政黨的候選人,就有可能在這場勢均力敵的競爭中扭轉選舉」,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政治學教授連培德(Pei-te Lien)對《BBC中文》說。
在2020年總統選舉中,亞裔選民被認為對拜登的最終獲勝至關重要。在決定參議院控制權的投票中,華人還幫助兩名民主黨參議員以微弱優勢勝出。在傳統紅州喬治亞州,拜登以不到1.3萬張選票的微弱優勢贏得了選舉,而當地亞裔選民的投票總數達到了18.5萬。
兩場選舉
肖宇在期中選舉中原本主要幫助華裔歐曉瑜(Micheal Au)競選喬治亞州參議員。他的團隊在華裔社區插上了200個競選招牌,印了700多張中文名片,給當區的華裔選民打了上千個電話拜票,他甚至動員了自己年近90的岳母當了一回首投族。
他認為華裔受到的重視不夠,因此在過去一輪選舉中沒有幫助聯邦參議員候選沃諾克競選。
2020年,沃諾克首次競選議員。在一個即將跨入新年的晚上,肖宇等人組織了一場線上選舉集會為沃諾克拉票,在全國範圍內召集了300多位華裔,邀請了華裔參政領袖、聯邦眾議員孟昭文(Grace Meng)、趙美心(Judy Chu)等人助陣。他說,參與的人數比亞特蘭大一次整體亞裔集會多了一倍。
不過,今年沃諾克再次競選時,肖宇說他並沒有聯繫那次集會的組織者,這讓他感覺受到了輕視。
「大年夜的晚上,我們不去過年,來參加你的集會,我們覺得這是華人的重要表態,應該受到重視,但是沒有」,肖宇說。在一小時的訪問中,他至少提了三遍這件事。即便沃諾克專門給他打電話解釋過,但他依然憤憤不平。
肖宇引述兩位候選人不到1%的差距,以及該州2%的亞裔投票率說,「沃諾克如果一開始重視亞裔,可能就一步到位了。」
面對下個月的決選,肖宇放下了憤怒,主動向沃諾克的競選團隊提出組織一場集會,前提依然是「必須到場」。他說,即便沒有辦成集會,他也會主動打電話、發卡片幫沃諾克拜票。 「我支持民主黨的理念,在教育、墮胎等社會議題上偏向自由派」。
在喬治亞州,亞裔是非常複雜的群體,包括印度裔、韓裔、華裔等,這些族群有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組織起來相對困難。
「喬治亞州的亞裔人口只有4%,又比較分散,候選人兼顧起來非常困難。」,喬治亞州亞洲事務委員會(Georgia Asian Affairs Commission)前主席李秀蘭(Lani Wong)對BBC中文說。
「現在只有喬治亞州的聯邦參議員席位沒有定,所以大家都來幫忙了。」出生於印尼、在台灣上學的李秀蘭說,她還在通過自己多年建立起來的資源幫忙籌款,並組織華裔助選。
喬治亞州民主黨州委員會成員Kannan Udayarajan對《BBC中文》說,民主黨的確在增強與亞裔的聯繫,兩三年前,該州民主黨成立了專注亞裔的核心小組,負責把亞裔社區團結起來。在過去兩次選舉中,他們用不同亞洲語言進行了針對性宣傳。
傳統上,亞裔的投票率和政治參與度的確很低,這也導致兩黨對亞裔的重視相對較少。
亞特蘭大華人廖碧蘭是一位美術教授,她在這次期中選舉中幾乎參加了沃諾克每場競選集會,但她說,「很少見到華人面孔」。
廖碧蘭20多年前來到美國,她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走出來助選,「當時只是因為想把川普投下去」。現在拜登已經執政兩年,她本想在藝術上多點投入,但當競選團隊再次找到她,她發現根本找不到義工幫忙。
「給錢做都很難,要麼說忙,要麼說不感興趣,」廖碧蘭說。
在上一輪選舉中,年近70歲的她幾乎集一人之力幫助三個競選團隊聯繫華裔選民,她還設計海報,把英文材料翻譯成中文。
廖碧蘭認為,民主黨在動員華裔方面缺乏領導力,不能令他們持續貢獻力量。「在重要的時刻不提名,不給與承認,下次再找他們就很難了。」
“2022美國期中選舉”的相關議題
- 2022-11-19 美國期中選舉:喬治亞州「延長賽」決定參院最終版圖,華裔選民如何把握關鍵時刻?
- 2022-11-18 裴洛西宣布將卸任美國眾議院民主黨領袖,拜登盛讚美國史上最重要的議長
- 2022-11-17 美國期中選舉:共和黨眾議院確定過半,「紅色浪潮」未現,麥卡錫議長之路面臨苦戰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