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確診後「長新冠」症狀會持續多久?法國最新研究給出答案

確診後「長新冠」症狀會持續多久?法國最新研究給出答案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醫生,我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後遺症會持續多久?」現在研究有了答案,另外大約10%的患者在1年後仍有症狀,並且指出「症狀延後消退」的指標:高齡、女性、抽菸、肥胖、癌症史。

在追蹤門診常會被問:「醫生,我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後遺症會持續多久?」

現在研究有了答案,是大多「一年內消失」;但是大約10%在1年後仍有症狀,並且指出「症狀延後消退」的指標:高齡、女性、抽菸、肥胖、癌症史。

我們之前都是臆測,實際上這研究非常難做,要完整追蹤要超久。此篇刊登於《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價值在於,之前研究未有超過八到十個月的隨訪。

這個研究追蹤的是法國當初2020下半年收錄曾感染的人口,為了完整追蹤,他們網路問卷調查追了「一年半以上」,也就是大致追蹤到今(2022)年上半年才結案。而且別忘記,有些超過1年半以上仍有回報症狀的零星案例;甚至有些都已經結案的確都還有症狀者,就刪去不統計。

這篇是來自法國第一波感染回朔,在2020年5月1日至11月30日期間的感染者資料庫在2021年6月1日至9月30日期間完成了後續互聯網問卷調查,詳細說明了持續症狀。

3972名血清證實受感染者接受調查,其中861名反映急性期後出現持續兩個月以上、至少一種持續症狀。這個數字,跟過去英國牛津大學於早期變異株時期提的數據,相去不遠。

但是重點來了,隨訪一年後,症狀完全緩解的個體估計有89.9%。最常見的持續症狀是:

  • 呼吸困難(26.5%)
  • 關節痛(26.9%)
  • 嗅覺喪失或聽力障礙(27.0%)
  • 虛弱(20.6%)
  • 注意力障礙(22.3%)
  • 記憶力減退(40.0%)
  • 睡眠障礙(36.6%)

受訪的時間斷點,至少有一種持續症狀者:

  • 在6個月時為18.4%(95%CI,16.5%-19.5%)
  • 在12個月時為10.1%(95%CI,9.1%-11.3%)
  • 在18個月後為 7.8%(95%CI,6.9%-8.7%)

症狀較嚴重者,比例隨時間遞減程度:

  • 急性感染後一週後,出現五種以上症狀者為33.6%
  • 急性感染後兩個月遞減至2.8%
1
圖片來源:作者改自論文配圖

每種症狀的消退時間各不相同;估計有97.5%虛弱患者、94.2%的意力不集中、77.5%的記憶力減退;在急性症狀一年後出現症狀消退。

研究也指出延緩症狀消退的因子包括:

  • 年齡較大(> 60歲)
  • 女性
  • 癌症史
  • 抽菸史
  • 高BMI(≥ 30)
  • 急性期症狀較多者(> 4項症狀)

個別症狀延後消退的因子:

  • 「嗅覺喪失」的消退較慢,與女性有關(這個症狀在新變異株比較不用在意了)。
  • 「虛弱」消退較慢,與高齡、女性、焦慮抑鬱病史、癌症史、糖尿病、抽菸史、高BMI和急性期症狀較多者相關。
  • 「注意力或註意力障礙」的消退較慢,僅與年齡較大有關。

當然這並不是絕對,只是提醒,真有不舒服應該隨時警覺,並且近期NEJM(11月11日刊載)也有報告在進行小鼠試驗,測試對抗腦霧的藥物如Pexidartinib,減少小神經膠細胞的上游傷害。

最後提醒

在具有高累積發病率的大流行背景下,1年後出現持續後遺症症狀的流行人數,仍然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大塊文化即將出版的英國牛津門診團隊合著作《長新冠自救手冊》的推薦序,也是講明這一點。

當然,隨著我們接種提升,後續變異株的致病力大幅減弱,以及我們社區持續碰觸使每一波隨著病毒變異而社區盛行影響遞減。

若把眼光放在我們這裡,現在我們這裡後遺症因為追蹤制度尚不完善,會流失很多重要案例。

專責病房直接出院都是好的,衛福部設置一個新冠追蹤門診,一次掛診名額有限(依據補助),很多人掛不進來。包括有後遺症較為嚴重的案例要轉到普通病房照護、爾後再出院的,散落在各科門診,無法有效收集。

所以我們長新冠其實要小心盛行率和嚴重度都被低估,不過比別國目前文獻記載的症狀輕是一定的。

長新冠的研究並不好做,法國症狀最嚴重的第一波都追這麼久,何況是後面的變異株?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依循既有的資料,不要因為新資料不足夠就輕忽問題。

這是我們看到的狀況,所以呼籲各科門診要提高警覺,疑似後遺症者要key診斷碼,並鼓勵追縱;並告知病人,儘管生活工作有長期困擾,痊癒是有希望的、有終點的。就像本篇數據說大多最多是1年,亦可以趁休息改變生活習慣(如戒菸和降低BMI等等)。

本文經姜冠宇醫師 Pro'spect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