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到最後的職場人對話細節》:面對他人語言攻擊,利用合氣道原理把你的怨氣推回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合氣道是一種不出力抵抗對方,而是藉由對方所出力的反作用力保護自己的運動。以同樣的原理套入說話技巧,即使是面對社會階級高的人,也能在他的語言攻擊下救自己。當對方說話攻擊自己時,不要逃避或否定他,反而要利用該句話誘發笑聲,又名為正面誇飾法,就是誇飾對方說的話,正面迎接攻擊。
文:崔渶善
利用合氣道原理,把你的怨氣推回去
其實遇到習慣性語言暴力或故意批評他人的人,避開他是最好的辦法。但如果是職場上不得不面對的主管或同事,利用合氣道原理處置,便能避免衝突、守護自己。
合氣道是一種不出力抵抗對方,而是藉由對方所出力的反作用力保護自己的運動。
以同樣的原理套入說話技巧,即使是面對社會階級高的人,也能在他的語言攻擊下救自己。當對方說話攻擊自己時,不要逃避或否定他,反而要利用該句話誘發笑聲,又名為正面誇飾法,就是誇飾對方說的話,正面迎接攻擊。
利用對方的話反推回去
我們可以藉由正面誇飾法,不以為意的略過對方的無禮話,越輕鬆帶過,越不會影響你。
「你講話真的很慢耶!聽得我很鬱悶,真想以1.5倍速快轉。」
「我說話是有點慢,去年說的話到現在還沒說完,你……想……要……聽……聽……看……嗎?」
先肯定對方,自己的確講話很慢,很讓人鬱悶,再加上誇飾:「去年說的話因為講話太慢,到現在還沒說完」,語速再越來越慢,藉此坐實這個玩笑。像這樣把對方丟的球變成一個玩笑話,當下氣氛變得輕鬆許多。
「你的記憶力真的很糟耶,到底是怎麼考上那所學校的?」
「你說得對,但我是讀哪一間學校啊?那個……記不起來,啊你是誰啊?」
正面誇飾法的另一個優點,是能引人發笑但又不會讓自己成了可笑的人。
若不是刻意想找人吵架,一般來說,面對認同自己話的人,很難繼續找碴,如此下來,令人不舒服的話題自然中斷。況且,如果旁邊還有其他人,與無理的對方相較之下,還順勢打造你積極樂觀的形象,真是一石二鳥。
明星們的外貌總是會受到過度的關心,不過,曾有一位明星利用正面誇飾法展現不驚不慌的樣子,累積自己積極正面的形象。
演員艾瑪.史東(Emma Stone)以電影《鳥人》(Birdman)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提名時,在訪談中,一位記者跟她說:「妳今天也很美唷!」
然而,艾瑪.史東笑著回答:
「謝謝,不管怎樣,最重要的就是外貌了。」
其實,在過去的訪談中,艾瑪.史東曾表示一個人有無幽默感或品格比外貌重要,由此可知,上述回答其實是意思相反的玩笑。她像是肯定對方說的話,但以「不管怎樣最重要的是」這句話誇飾,間接凸顯了記者說話的問題點。
面對記者不提作品或演技,而先稱讚外貌,她很機智的表達自己對外貌至上主義的意見。當你不想要皺著臉或搞砸氣氛,卻又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幽默回應經常是最好的方法。
也曾有過一個案例是肯定對方的無禮話後,收到對方道歉。一位好萊塢演員盧卡斯.蓋奇(Lukas Gage)透過視訊會議進行面試徵選,蓋奇一上線,對方馬上就說:「窮人住的公寓都這麼小啊!」
導演因忘記按靜音,他對身旁的人說的這番話,都被蓋奇聽見了。聽到這番話,蓋奇反而笑著回答:
「我也知道這個公寓很糟,所以請給我更好的演出機會吧。」
導演驚慌的重複說:「對不起。」蓋奇說:「你不用對不起,我的確是住在箱子裡,你只要給我工作就好了。」他藉由將房子誇飾成箱子的手法,幽默的帶過這個令人不舒服的狀況。
面對無禮話,我們只要不生氣、不受傷,相對以愉快回應,反而凸顯出對方的不禮貌。對於蓋奇的正面態度,人們給予不錯的回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笑到最後的職場人對話細節:不再氣到內傷、說錯了吃暗虧 韓國最強廣播主持人這樣應對 守住底線 又不得罪人》,大是文化出版
作者:崔渶善
譯者:陳彥樺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主管要我給他建議,我該怎麼說,才能說真話又不惹上麻煩?」「他說他只是開玩笑,我的反應幹嘛這麼大,但我內心真的很受傷!」「跟客戶的好關係多半是隨便聊聊開始」,但不講專業隨便聊,我怕講錯話。「怎麼跟初次見面的人表達關心,才不會誤觸對方禁忌?」
以上是韓國最強DJ崔渶善(採訪過100組以上的偶像團體)在節目中,被聽眾或後輩最常詢問的問題。
作者崔渶善,畢業於韓國藝術綜合學校電影系,之後進入廣播公司當製作人。有天,某節目DJ突然不幹了,她只好手忙腳亂的接下每天上午9點的現場直播,
一開始坐在麥克風前時,她總是不知所云。明明很想認真回答聽眾傳來的留言,卻緊張到只能官腔回應。她終於明白,說話跟重訓一樣,是需要練習的。
於是她開始在每天從首爾到仁川來回長達120公里的開車上下班路上,認真聆聽其他主持高手的說話方式和語氣,練就了什麼狀況都能馬上回應的職場人對話技巧。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