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從的藝術》:為什麼有時被制度欺負的人,反而比享有特權的人更用力捍衛制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近期的研究,都在探討「有創新思想的人,如何有效表達看法」。他整合了關於情緒、自我調節、創意、說服力、少數群體影響力、政治心理學、群體動力學等領域的發現,提出本書中的實用策略。
很多墨西哥裔美國人雖然也是川普歧視言論的受害者,但他們想要相信在美國的家園能讓他們平安度日、生活有保障、有尊嚴,他們在美國有家人、有朋友、有工作,為了反抗歧視而離開美國對他們來說絕不是個簡單且實際的選項。社會上的少數弱勢因為非常依賴現存制度提供生活所需,因此他們樂於尊重現狀,甚至能接受壓迫他們、欺負他們的各種規範和常態。
近年來心理學家做了大量的研究,結果皆證實了「制度正當化」理論的看法,也使得我們更瞭解:為何人願意認同、支持、護航不公不義的制度。原來,有許多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造成我們對所謂的「標準」或「過去都是這樣做的」深信不疑,就算已經出現了更好的想法或作法,我們還是死命守著現況。不過正如我們在追求其他目標時一樣,我們對於不合理制度的護航決心,也會因為一些心理面的影響而增強或減弱。為了簡便起見,以下我就從學術文獻中整理出幾個「導致我們選擇順從的關鍵心理機制」。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不服從的藝術:有效的心理策略使你順利反抗主流,提出優質異議,與眾不同》,遠流出版
作者:陶德.凱希丹(Todd B. Kashdan)
譯者:陳佳瑜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這個世界病了,但這本書可以治好它
對抗不義、衝垮現狀的有效方法
美國心理學會APA「青年學者傑出科學貢獻獎」
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傑出學者獎」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序文中提到了30位學者,許多曾在歷史上提出類似演化的觀點。但他們或被燒死,或遭逮捕、鞭打、驅逐、著作被銷毀。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成功挑戰有缺陷的「主流、正統」觀點,提出新思想,其他人卻沒有這麼好的結局?因為,作者指出,我們需要心理學技巧的協助,才能有效反抗主流,成功改革。
本書第一篇先分析為什麼大多數人本能地抗拒新思維,同時解釋為什麼「被欺壓的弱勢,更願意拼命維護欺壓他們的體制」。接著在第二篇提供許多策略,教我們如何順利提出新奇、獨特的想法,以便造福社會。你將看到:
- 如何增加自己的說服力——達爾文的「趣味發文、平民風格」策略;
- 如何吸引強大的盟友——單純的「多元組合」是沒用的,重點是成員能否自由表達,免於被清算被報復的恐懼;
- 神奇數字——團體中至少要有25%的人支持新想法,才能撼動大多數人的意見;
- 面對抗拒時怎麼辦——「部落思維」會使人犧牲自己的理性思考,只求鞏固群體關係;
- 堅持做對的事——可以透過「睡眠者效應」改變大眾對於既有制度的信心;
- 成為一個負責任的贏家——贏家常背離過去的價值,竭力排斥異己,失去認知多樣性與自省能力,開始瘋狂打臉過去的自己。這就是所謂「反抗者的惡夢」。
時至今日,凡是敢質疑「大多數人的看法」的人,依舊可能被訕笑、被監視、被處罰、被疏遠或孤立。採用本書的方法,將可以使你:
- 順利提出異議,獲得群體的接受與採納;
- 擁有強大的心理學技巧當成裝甲和武器;
- 有效提出「抵觸大眾認知、違背世界既有運作模式」的新觀點;
- 提出創新想法並展現不同的思維,同時又不用遭人唾罵,甚至還有機會享譽世界。
作者近期的研究,都在探討「有創新思想的人,如何有效表達看法」。他整合了關於情緒、自我調節、創意、說服力、少數群體影響力、政治心理學、群體動力學等領域的發現,提出本書中的實用策略。
作者多次將書中的策略傳授給美、韓各大跨國企業的主管、政府情報官員、金融領袖及其他重要人士。他們的經驗,證實這些策略是有效的,是推動變革時不可或缺的工具。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