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裡有人個性難搞又愛拖延,如何有效率的一起完成任務目標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比起「下定決心-執行讀書計畫-考過證照」,其實真正的流程往往是「解決一個小問題-再解決一個小問題-再解決一個小問題-考過證照」。「我要下定決心」可能是這個過程中,最不需要去解決的問題。同樣的,在面對他人的拖延,或是感覺到「好像」是對方個性難搞等問題時,或許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思維。
在時間管理的課堂中,有朋友提了一個問題:「我們管理自己的時間可能沒問題,但如果一起執行任務的對方個性真的很難搞的時候,還可以如何有效率的去完成任務目標呢?」這個問題,或許和我近期寫過的〈時間管理Q&A:因為我個性拖延,所以就算列待辦清單也不會去做?〉一文,可以有所呼應。
當拖延或停滯不前的時候,除了歸咎於自己或他人個性的問題,或許也可以試試看從「他人的行動流程有什麼問題」的角度來思考,協助他人解決簡單的問題,而且往往這樣的方式更有效率,甚至更能在最後完成有效能的成果,讓彼此有所成長。
當然,如果這個人或這個目標不需要我們在意,那麼離開這些是非,省下自己的力氣吧!
但既然會糾結這個問題,也就表示這個人值得我們在意,這件事情我們想要實現。那或許除了累積對於個性的無奈,不如試試看一些具體的行動改變。
因為個性可能是因地制宜的,我們只要回想一下自身經驗就好,自己可能在某些事情上愛拖延但某些不會,某人感覺很兇但也有和顏悅色的一面,這樣的話,到底一個人應該被歸類到什麼個性呢?
還是說,人與一件事情的行為模式其實是複雜多元的,而且可以改變的。
但是當用看起來定型又不可改變的個性來定義後,就會變成:「反正我就是認為應該要這樣做,對方應該要完全配合我。如果無法配合我,應該就是他的個性有問題。」但這樣一來,到底是對方的個性阻礙了事情的完成,還是我們的缺乏變通導致了僵局呢?
從個性開始解決問題,是很有攻擊性的
我們每個人並非小說或新聞裡的故事人物,而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喜歡被別人「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尤其這個定義還是負面的時候(甚至就算是正面,也不一定開心)。
當有一個人說我們「就是做事愛拖延」到時候,我們通常會這樣想:
- 可是對方都是臨時交辦?
- 可是事情真的很多?
- 可是這本來不是我做的?
- 可是這事情有那麼重要嗎?
心裡往往有百般委屈,一定不會認同對方說自己拖延,甚至可能因此更不想去做這件事情(也就慢慢真的形成了拖延的印象)。
所以這樣的「個性定義」無論對自己還是他人來說,都是非常具有攻擊性的,而這種攻擊往往只會讓對方更加防禦、退縮,就算對方(或自己)照著做了也是留下被逼迫的情感傷痕。(延伸閱讀,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也可以用在他人身上:如何減少自我批評?三個小步驟與工作人生案例)
那如果我們要避開從個性開始定義問題的迷思,又可以怎麼做呢?
所謂的決心、毅力,往往是最後才要解決的問題(甚至常常不需要解決)
我常常在課程中跟學員討論一個簡單的目標管理案例:假設有一位朋友想要通過一個英文證照考試,他安排了一個讀書計畫,但發現自己往往缺乏決心、毅力去執行,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雖然一開始看起來問題好像是自己缺乏決心,但我會先引導大家去問:「我目前的能力現況,對比要通過這個英文證照考試,中間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這時候可能引導出幾個問題:我目前在這項考試中最大的弱點是什麼?我有沒有強化這個弱點的有效做法?如果時間不夠有沒有什麼可以替代的快速強化弱點技巧?這項證照考試有沒有什麼考試技巧需要練習?
如果把我自己缺乏決心這個問題加上去,一起排列要解決的問題的先後順序,我們往往會發現,「個性」上的問題往往是最後才需要解決的,比起有沒有決心,我們不如先去考個模擬測驗了解一下自己的弱點,或是找一些考過證照的朋友問問看準備技巧,接著可以測試看看幾種不同的準備與強化弱點的方法,然後或許需要再多考幾個模擬測驗來提升自己的考試技術。
也就是說,比起「下定決心-執行讀書計畫-考過證照」,其實真正的流程往往是「解決一個小問題-再解決一個小問題-再解決一個小問題-考過證照」。
「我要下定決心」可能是這個過程中,最不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同樣的,在面對他人的拖延,或是感覺到「好像」是對方個性難搞等問題時,或許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思維去想想:「實際執行過程有哪些問題,讓我們來一個一個解決。」推翻那種反正我們做好計畫了,就是應該照著計劃去做的思維。
一個生活的血淋淋案例
跟大家分享一個生活中的案例。
有一陣子我們想要讓孩子幫忙做家事,想要先從他可以自己整理好自己的東西開始,於是我們請孩子回家後洗自己從學校帶回來的碗筷。小孩子一開始當然很抗拒,各種不願意的理由,乃至有時候會因此生氣。而一開始,父母也很容易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經意的脫口說出你真的很懶惰、這有什麼好生氣、你的事情就應該自己負責等等,看似「簡單」、「直接」的個性定義標籤。
但是這樣的過程中,除非最後採取逼迫或誘惑的手段(各種威脅利誘),要不然很難真正達成我們希望孩子自己洗碗筷的目標。而且,我自己深切反省後也認為,希望孩子為自己負責、不要懶惰,但用這樣的手段下達成的任務,真的有改變、形塑孩子的個性嗎?我認為是沒有的。
而且不僅沒有,甚至你會聽到孩子開始說出:我就是懶惰、我就是愛生氣等等類型的回應,這樣的過程除了製造彼此的衝突之外,反而強化了我們不想要在對方身上出現的個性,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這樣的過程,我們雙方其實都有自己想要採取的行動方式,也都有自己的困難處,但我不願意為了對方調整,對方也不知道如何為我調整,最後只能在彼此的個性層面上互相攻擊,於是我可能在對方身上留下了就是用權力逼迫的形象,對方也留下了自己就是某種個性的形象。
就算事情做到,但可能彼此的裂痕愈來愈深,還在型塑一種本來不一定有的負面個性。
如何開始改變?
那麼這時候可以怎麼做呢?
在上面這個血淋淋的真實案例過程中,我自己調整後的做法是:
回到真正的事情上,去詢問、分析彼此在整個行動流程上遇到的各種小問題,一個一個調整改變。
例如我找個時間跟孩子對話:
- 我問他:如果回家後,希望你能自己拿出書包裡的碗筷,自己洗碗,幫爸爸的忙,可不可以呢?
- 孩子先回答說:可是我回家後很想先玩,為什麼不能先玩?
- 我繼續問說:那你想先玩什麼呢?(先認同對方提出的想法、困難,認同對方原本想要的行動步驟)
- 孩子說:我想先玩一下積木。
- 我說:那你會想要把自己洗碗筷安排在什麼時候做呢?因為爸爸媽媽很需要你幫忙把自己的碗筷洗好,這樣我們晚上可以節省出更多時間來一起玩。
- 孩子說:那我玩完積木後,才要去洗自己的碗筷。(先認同對方的計畫,再提出自己的需要,嘗試讓自己需要的行動、對方需要的行動能彼此融合)
- 我說:可以。
不過,這樣的約定當然不一定會被執行。
接著,可能我看看孩子玩了一下積木後,進一步詢問他:
- 我說:積木玩好了嗎?要不要來洗你的碗筷了呢?
- 孩子說:可是我還想玩積木耶?
- 我說:現在爸爸剛好要煮晚餐,如果你可以在旁邊的水槽一起洗你的碗筷,這樣還可以陪爸爸一起煮飯,爸爸覺得如果你陪在我旁邊一起做晚餐,我會很開心。你覺得呢?(提出自己的想法,但也詢問對方的想法)
- 孩子說:可是我不會洗,為什麼我要自己洗?
- 我說:那你可以先把碗筷從書包裡拿出來,爸爸來教你怎麼讓碗裡面有很多泡泡,很好玩喔!(理解對方的問題點,嘗試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例子中小孩可能覺得這件事情很無聊,以及他不知道怎麼做,所以我要讓事情變得有趣一點)
第一個大原則,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不要說出任何(傷人的)的「個性判斷」,也不要把事情歸因到「反正就是有決心就能做到」,而是真誠的理解我和對方提出的各種問題,跟對方溝通,嘗試找出解決問題過程中彼此可以接受的下一步行動。
在執行的過程中,我先讓孩子幫忙怎麼讓每一個碗裡面抹上很多泡泡,做到這一步,我就鼓勵他做得不錯,或許這次我先幫忙沖洗。然後到了下一次洗碗筷時,再鼓勵他自己沖洗。
這樣反覆推進幾次,在每一次對方覺得不願意、卡關時,都用「一起解決問題」的角度去調整彼此的做法,結果就有機會獲得這樣的回饋:
- 孩子說:我現在可以自己把碗筷洗好了,因為我長大了。
- 我說:對啊!你可以自己負責做好自己的事情耶!(他是自己做到的,而非我們逼他做到的)
- 孩子說:我以前不想做,但我現在會自己做了。本來我不會洗,現在你不用幫我了。
- 我說:真的耶!那我們一起來想想看,你覺得還有什麼事情你接下來想要挑戰看看是不是能夠自己做好呢?自己整理自己的衣服如何?

有耐心覆盤,避免惡性循環,其實是更有效的時間管理
有時候,老婆會問我說你怎麼這麼有耐心。而我的想法是,就算我們想要「速成」,但要求對方就是只能照著我設想的計畫去行動,覺得自己是對的、是為了對方好,但對方就算做了,但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更何況,我怎麼知道我的計劃就是對的,我想的就是真的最好的方法呢?
如果想要速成,最後變成每一件事情都在這樣的速成中形成了彼此的衝突,彼此都認為對方難以改變個性,而造成了更長遠的傷害呢?
而且最後還是可能變成依然彼此拖延,每一次做都遇到問題,最後反而陷入了更長時間停滯不前的惡性循環。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先專注在理解雙方整個行動流程中的小細節(可以對照我常常提到的「KPT覆盤」方法,這裡是它的變體):
- 我想要什麼行動流程?對方想要什麼行動流程?
- 彼此卡關的問題點是什麼?
- 如何針對這個問題點調整新的行動方針?
那麼,我們每次都跟對方一起討論一個小行動的改變,我們的目標就是如何在彼此都接受的情況下把這件事情完成,而不是要改變對方的個性、不是要對方依從我的計畫。
這時候,就算無法一蹴可幾,但是事情也在逐步推進的道路上,這可能是更有效的時間管理。
其實,上述那個故事雖然是真實故事,但我和孩子之間溝通討論的過程,是在「很多次的洗碗任務」中反覆溝通討論出來的結果,每一次的任務並沒有那麼順利,但也都有推進一點點進展,最後讓孩子可以自己喜歡洗碗筷,並且認同自己完成這個任務的價值。
但正是這樣的反覆修正,最後讓彼此都獲得某種改變與成長,例如孩子自己說出自己長大了。而且這樣的經驗,未來會成為其他任務的借鏡,成為可複製的經驗。這才是真正我們想要的不是嗎?
小結
近期我和胤丞老師在「高效人生商學院 Podcast 」節目中,談了一期「EP.0054|如何避免他人拖延耽誤自己的任務?」,裡面我提出了「為他人著想」是最重要的關鍵,這不僅不是浪費時間,而往往才是節省時間最好的辦法。
要一起完成一個任務,我很想做,對方不想做,這真的只是對方個性的問題嗎?還是說:
- 我的意義和對方的意義並沒有契合?對方想要的目標是什麼?
- 我的急迫性和對方的急迫性是否一致?如何調和彼此的急迫性?
- 我想要的步驟和對方想要的步驟是否一致?這中間如何折衷?
- 我覺得沒問題的步驟,對方可能有問題(或者相反),如何一起解決問題?
- 對方的需要、對方的時間,我是否也能先認同並考慮到任務中?
這些問題,或許比判斷對方就是愛拖延、對方個性有問題等等,更可以優先解決。
如果對方是重要的人,我們面對的是重要的事情,那麼花上這些時間,讓完成這件事情的過程不只是把事情做完,而是我們彼此獲得了一起合作的滿足感,雙方都有一定程度的成長,這才是最好的結果。
就算對方只是一個「過場」,事情也「沒那麼重要」,那為了事情更快速順利的完成,與其指責對方而陷入僵局,不如還是調整行動,看看是否對方不知道我們真正的目標與急迫性?還是考量對方的時間與行動而給予適合的任務安排?或是理解對方的問題而給予行動的幫助?其實都能讓我們比陷入僵局,更省事的把事情做完。
各位讀者朋友您好,我是電腦玩物站長Esor ,在我最新推出的「個人數位生產力」線上課程中(歡迎使用老讀者折扣碼ESOR500 ,獲得折價優惠),我也會從如何解決專注力、拖延問題,甚至如何在跟他人合作過程中提升生產力,提供不同的生產力模組,讓大家練習,歡迎大家參考。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