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眼中盯】為什麼城市選民越來越不想投票?是不是真的「誰上都一樣」?

【關鍵眼中盯】為什麼城市選民越來越不想投票?是不是真的「誰上都一樣」?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政治疲乏的人,不相信自己的一票有意義,投票對自己也沒有直接的好處,對政治的參與感越來越低,更覺得「誰上都一樣」。但某方面他們也沒錯:如果完全用功利的視角來看,城市的選舉好像真的是「投爽的」。

九合一選舉只剩下一個星期,電視機螢幕裡的候選人大多仍還在經歷或人格上相互攻擊,但除了凱道附近的公車改過幾次道,窗外選情卻好像還是跟幾個月前一樣冷清。

看政治新聞時,我媽常會哎呀呀的叫,說「幹嘛每個人都想要選舉,搞得那麼累?」這個問題的答案,除了是政治從業者的生涯規畫,更重要的是:選舉從來就不是自己的事,很多時候關係到背後一大群人的生計。

把政治想成「利益分配的模式」,或許更好理解投票的意義

雖然每個參選人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了服務、為了正義、為了淡水阿嬤,但誰都知道他們真正圖的,就是當選後所能擁有的權力。

權力就是分配的能力,所以很多人說「政治是分配的藝術」,這樣想來,投票時我們選的好像就是「利益分配的模式」。換句話說,在那些漂漂亮亮但每個人好像都差不多的政見背後,我們投票真正能決定的事,反而是讓誰來分資源、怎麼分資源。

以台北市來說,市府有22個局、五個處、四個委員會,這些機關有局長有處長有主秘有機要,一個人的當選,其實代表他周遭人和他們周遭人的登高一步,以及掌握權力掌握之後,配合自身派系或所屬集團的利益分配模式。

所以為什麼台北人覺得投票很難?因為這次大家在決定的,是要讓焦糖哥哥那票人上位?還是把蔣萬安包裝成連勝文的那些人上位?還是黃珊珊那些不知道是民眾黨還是親民黨的人上位?我所聽到的新竹市,很多選民也有類似的糾結。

沒人知道當選人四年後的政見達成率有多少,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那些職位一定會補上人。

因為不知道選上有什麼直接好處,所以才創造出了「價值」

有趣的是,在像台北這樣能夠自己運轉的大都市,在一個承平時期沒有戰爭沒有疫情的環境下,不論誰當選對一個正常台北人的生活——除了跨年晚會上的臉孔和贊助商之外——其實不會有太大影響。

中南部許多縣市,之所以會有那麼多鄉鎮的叔叔阿姨熱衷選舉、參加造勢活動,除了可以搭遊覽車領便當,更因為他們投下的那一票,可能代表自己家的農田有沒有辦法優先得到灌溉的水,或是那個親戚能不能排進哪個公所的職務。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有沒有當選,對他們生活的影響至關重要。

然而,在深度、甚至過度開發的城市裡,利益團體之外的大多數選民沒有這些需求,選舉的意義幾乎不是市長要建設什麼帶來什麼(拆除什麼或許是,因此大巨蛋是一個操作成功的特例),近年兩次地方選舉也迴避掉了疫情最嚴峻的時刻。

在此之下,如果完全用功利的視角來看,城市的選舉好像真的是「投爽的」。

民進黨凱道造勢 支持者到場力挺(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正因為找不到與自己直接的利益,我們才會開始創造一些動機——希望、價值、翻轉、正義、平反,然後彼此檢視對手候選人有沒有符合那樣的想像。所以網路河道最多讚數的輿論焦點不是怎麼把公宅蓋好、怎麼真正改善交通,而是論文、而是中資、而是黑箱。

跟著嚷嚷的人,好像打從心底就不覺得地方官是來建設城市的;疲乏的人,更不相信自己的一票有什麼意義,投票對自己也沒有直接的好處,對政治的參與感越來越低,更覺得「誰上都一樣」。

一樣的沒有價值,一樣的沒有希望。但這表示利益圈之外的我們就無能為力嗎?

在接下來的四年,努力尋找自己監督的動機

如果對公共事務還有一絲信心、真想打破這樣的負循環、不希望只有韓國瑜這樣的人出現時大家才會關心政治,其實還是有些能夠做的事。

我始終認為,選民真正該做的不只是投票,而是靠著在選後持續的監視和督促,逼迫當選者實現自己選前的承諾。小到一個說好的公園、大到一條捷運或快速道路,請在茫茫政見中找到和自己直接相關的一塊,給自己足夠的動機,在接下來四年時時刻刻盯著他,直到承諾成真。

縣市首長都是人,政治就是他們的職涯,就像辦公室裡的那些主管和同事一樣,他們想著自己好的時間,絕對比想公司利益更多,唯有不懈的逼迫他們,才能確保選上的那個人和他的自己人,在利己的利益分配之外,至少能做些真正有益於我們的事。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