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動」關係的遊記、風景與繪畫——試論蔡蔭堂的風景畫風格的淵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畫家蔡蔭棠(1909-1998)畢生勤修畫業,留下繪畫形式的作品超過千幅。其中尤以風景繪畫為最,頗多畫家旅行寫生之作。除此,畫家勤於筆耕,留下大量文字形式的遊記。尤其是1969年12月至1970年9月,這段長達九個月的日本、美國之旅,更是留下畫家親筆記錄的記帳般旅遊長文《老爺車:旅美瑣語》,以及27幅相關水彩畫作《訪美寫真集》。
文:龔詩文
一、序
畫家蔡蔭棠(1909-1998)畢生勤修畫業,留下繪畫形式的作品超過千幅。其中尤以風景繪畫為最,頗多畫家旅行寫生之作。除此,畫家勤於筆耕,留下大量文字形式的遊記。
尤其是1969年12月至1970年9月,這段長達九個月的日本、美國之旅,更是留下畫家親筆記錄的記帳般旅遊長文《老爺車:旅美瑣語》,以及27幅相關水彩畫作《訪美寫真集》。
二、崇高的「宇宙風景」與如畫的「瀟灑風景」
蔡蔭堂的《老爺車:旅美瑣語》明顯可見兩種風景的描述,亦即崇高(sublime)的宇宙風景,以及如畫(picturesque)的瀟灑風景。前者是在面對克利克峽谷(Creek Canyon)、城堡谷公路(Castle Valley Drive)、育斯邁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大峽谷(Grand Canyon)等壯麗宏偉的自然風景之際,畫家只能震懾、臣服於大山大水之下,久久無法平復心中激動,此時,遑論畫興,吾人只能駐足觀賞,待回神之後,方才通過文筆細細寫下感受。
讀者可以從文中逐一欣賞畫家敏銳觀察之下,風景中的造型、色彩以及氣氛;後者則是畫家面對瀟灑優雅如畫的風景時,雖然仍有文字撰述,然而激起的畫興,促使畫家當下進行寫生,留下的繪畫作品,使得吾人得以通過欣賞繪畫的形式,一窺畫家再現的優美風光。
- 崇高的宇宙風景
針對大峽谷的壯闊風景,蔡蔭堂稱為「宇宙景象」,令人望之興嘆,讚嘆大自然的神奇與奧妙。或許會去欣賞這些壯麗美景,源自於畫家早年求學的經歷。1932到1935年,是畫家就讀京都大學之際,也是日本創立國家公園之時,當時日本指定國家公園的方針之一,便是「地形地貌ガ雄大ナルカ或ハ風景ガ変化ニ富ミテ美ナルコト(雄大的地形地貌或是富於變化而且優美的風景)」。
1970年3月,畫家面對雄偉的育斯邁國家公園時,其言:「因為景色太美一時兩腳被釘住在地上連動也不能動,感嘆、驚喜、又興奮」,直到「良久冷靜下來」才能恢復心情觀賞風景。蔡蔭堂面對其他奇景,也多「忘我欣賞又欣賞」、「令人無法形容它們」,直到最後留下「令人感嘆天地造化的神秘和偉大,而只有再度茫然若失觀看而已」的評價。
由此可見,嚮往崇高風景的蔡蔭堂身處於大峽谷的奇景時,自然也就「超越了興奮和感嘆,連畫興也無法發生,不敢輕率地去嘗試描寫它,只好連續拍照了」。此一現象,也見諸畫家面對克利克峽谷、城堡谷公路等崇高風景的心理寫照。可謂震懾於崇高的宇宙風景之下,唯有回神之後的駐足欣賞。
大峽谷光影變化之下的詭譎色彩,歷來確實吸引不少中外畫家,也為學者長年探討。尤其風景幻化風景畫之際,誠如英國學者克拉克(Kenneth Clark, 1903-1983)在風景畫成立的歷史性研究當中提到,或是日本學者藤田治彥(1951-)所歸納出的風景畫三要素──亦即陽光、空氣與空間,皆認同陽光對於風景畫的巨大影響。此時,蔡蔭堂的震撼,乃是來自陽光以及氣候變化之下的色彩多元。此一多元色彩的發現,恐怕也對其一生畫業,產生重要的影響。
- 如畫的瀟灑風景
相對於宇宙風景「偉大」、「雄大」、「壯麗」的崇高風景,對於畫家而言,「瀟灑」、「風雅」、「優雅」、「雅氣」的如畫風景,似乎更能引起畫家的畫興。對此,蔡蔭堂或是勤於筆耕,留下處處可人的小品風景遊記;或是就地寫生,通過畫筆,紀錄難忘而且優美如畫的風景。
「瀟灑」等的用語,或許來自蔡蔭堂早年留學日本的影響。然而上述用語所伴隨的風景描述,卻是近於如畫之旅所見的如畫風景。因此,不管遊記或是繪畫,畫家總是詳記山、水、樹、石、建築等風景元素,同時留意元素之間的空氣雲霧以及光影變化,並且有機地組成雋永的遊記或是小品水彩繪畫,從而體現畫家胸中的瀟灑優雅之風景。
三、《訪美寫真集》的風景元素、元素組合及其風景表現
相對於《老爺車》的文字遊記,蔡蔭堂也曾出版繪畫形式的《訪美寫真集》。此一畫冊收錄畫家沿途寫生的水彩27幅,其中3幅收進《蔡蔭堂水彩素描選集》中,分別為《猶他州普羅佛教堂》、《普羅佛的銀色世界》以及《金門大橋》。以下將以三幅水彩為主,並且比對遊記,分析蔡蔭堂繪畫的風景元素、元素組合及其風景表現。
- 普羅佛的風景
1970年1月3日,蔡蔭堂經過五夜六天的千里跋涉之後,抵達美國猶他州普羅佛,並在此地停留39天。期間,畫家在多處旅遊寫生,留下諸多文字以及畫作。

此一小品水彩乃是蔡蔭堂旅居普羅佛的作品。其言:「……都在旅宿附近寫生了街角的教堂,冬天的樹木,又爬上旅舍的屋頂畫了華沙契山的雪景等等十分享受畫畫的樂趣。」
此畫近景的馬路之上,抹上橫向的淡藍色彩,彷彿藍天的映照一般。中景乃是此畫的主角普羅佛教堂。教堂周遭,畫家以蠟筆塗抹成向上生長的黝黑枝幹,枝幹之間,但見黃橙淡彩,符合上述遊記所見的樹木造型以及雪景的折射光彩,誠如其言「……沒有葉唯有黝黑枝幹的樹林」,以及「……各戶庭院的樹木,雖然季節已入冬季仍然反射著金黃色朱紅色的光彩……」,或是「河邊幾株叢林在雪原中呈現赤紅色……」。
教堂以高聳的三角形山牆正面示人,搭配右側尖聳直上畫面頂端的尖塔。山牆上橫向平面塗抹的是它的紅橙磚面,屋頂則是以黑色蠟筆為基底,再以藍紫色塗抹於上。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