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傀儡大貓熊團團之死:「贈台」的政治意涵,與動物為兩岸「團圓」付出的代價

傀儡大貓熊團團之死:「贈台」的政治意涵,與動物為兩岸「團圓」付出的代價
攝影:洪延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研究大貓熊的權威專家胡錦矗表示,「圈養繁殖大貓熊的好處,是使得人們不必從野外再捕捉」。這個答案乍聽之下令人錯愕,卻反映了一項事實──大貓熊不需要人類,是人類需要大貓熊。人類不僅是「愈幫愈忙」,而且根本上是以物種保育之名,將動物作為達到政治、經濟、文化等象徵目的之手段。

文:龍緣之(現任臺灣動物與人學會理事、國際非政府組織行動亞洲ACTAsia亞洲區代表,著有《尋找動物烏托邦:跨越國界的動保前線紀實》、與施暖暖合著《小狐狸的媽媽;媽媽的小狐狸》)

身為一隻大貓熊並不一定是件幸福的事,動物園裡的大貓熊更是如此。台北市木柵動物園中的公貓熊團團因癲癇不斷發作,於11月19日被施以安樂術死亡。今(2022)年9月下旬傳出生病的新聞以來,團團因腦部病變,病情日漸惡化,中國兩專家更為此來台。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表示,動物園將致力於留存團團的活體細胞,像是精子、體細胞和幹細胞。

作為一頭圈養的公大貓熊,是什麼樣的處境?這要先從大貓熊和當代社會的關係說起。

「圈養繁殖大貓熊的好處,是使得人們不必從野外再捕捉」

大貓熊是野生動物,本應生活在自然環境,卻因為人為的捕捉、圈養、繁殖,不得不被囚於動物園等圈養環境中。圈養大貓熊的來源除了因為被視為珍稀物種、中國的「國寶」,而在早期被來自西方的博物學家、物種收集者,以及中國民間人士獵殺和捕捉外,還有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中共建政後由官方主導的捕捉。

根據文獻記載,1980年代起以「搶救」為名的活動亦持續很長時間,直至2017年中國官方禁止以收容救護為名買賣野生動物,也就是說,救治後的大貓熊應以「及時、就地、就近、科學」的原則釋放(註1)。

中國研究大貓熊的權威專家胡錦矗表示,「圈養繁殖大貓熊的好處,是使得人們不必從野外再捕捉」(註2)。這個答案乍聽之下令人錯愕,卻反映了一項事實——大貓熊不需要人類,是人類需要大貓熊。

2000年前後,科研人員宣稱攻克了所謂的圈養大貓熊繁殖的「三難」,也就是「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和「育幼成活難」(注意:這指的是圈養大貓熊的繁殖,而不是指「野外的」大貓熊的繁殖情境。兩者有所不同)。種種媒體和官方的宣傳讓外界留下大貓熊「無法自救、也不能自然繁殖,因此需要人類幫助」的印象。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