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九合一選舉】抗中保台未奏效:國民黨大勝奪13席,民進黨為何又在「地方選舉」滑鐵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次選舉民進黨此次除了北部選得不好、原本的綠營鐵票倉也鬆動,在選戰策略和節奏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此外民進黨從2016年開始執政後,藍營的催票率逐漸攀升,但綠營在地方選舉和中央大選的表現卻「大起大落」,民進黨為何無法選贏地方呢?
文:李秉芳|圖:梁敏萱、if Lin、詹湘淇
九合一大選選舉結果今(26)日出爐,在21個縣市(嘉義市市長選舉延後到12月18日投票)中,國民黨大勝奪下13席,民進黨拿5席,無黨籍2席,民眾黨1席。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因敗選辭去黨主席,國民黨朱立倫則表示,這次勝選是台灣人民的勝利。為什麼近年民進黨在地方選舉的表現總是不佳?關鍵評論網邀請到政大選研中心主任蔡佳泓,進行系列的分析。
藍綠版圖變化:民進黨剩5縣市創近年新低
整體來說,民進黨只比2018年少了1席,而國民黨則少了2席;民進黨奪回了澎湖縣、高雄市,而國民黨則將桃園市、基隆市拿回,雙方互有翻轉;民進黨未能守住執政8年的新竹市、桃園市和基隆市,而國民黨則達成六都過半目標。
六都部分,國民黨候選人蔣萬安攻破原由無黨籍柯文哲執政的台北市,以及原由民進黨執政的桃園市,並延續新北市、台中市執政,在六都中贏得4席;而民進黨則守住高雄市、台南市,在六都中僅剩2席。
其餘縣市中,國民黨也奪下原由民進黨執政的基隆市,並延續新竹縣、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連江縣執政;民進黨攻下原由國民黨執政的澎湖縣,並守住嘉義縣、屏東縣;民眾黨拿下原由民進黨執政的新竹市;脫黨參選的鍾東錦拿下原由國民黨執政的苗栗縣,還有金門縣也被無黨籍的陳福海拿下;另嘉義市因候選人過世,將改於12月18日舉行投票。

回顧2018年藍綠版圖,國民黨當時大幅增至15席(六都3席,地方縣市12席);而民進黨遞減為6席,(六都2席,地方縣市4席);無黨籍遞減為1席(六都1席)。不過高雄市在2020年罷免案後,讓民進黨升至7席,國民黨降至14席。
民進黨從北輸到南,連屏東台南都只「慘勝」
北部的基隆和桃園本來被綠營視為延續執政的重點縣市,過去在基隆市長林右昌以及桃園市長鄭文燦施政滿意度良好下,此次兩人也傾盡全力輔選站台,本來以為執政8年會比較有勝算,而且都是現任立委來競選,然而結果卻不如預期,基隆蔡適應輸給國民黨的謝國樑,桃園鄭運鵬輸給了國民黨的張善政。
而在綠營穩固的屏東縣和台南市,民進黨此次也嬴得不漂亮;屏東縣長選舉,原本外界認為周春米可以輕鬆拉開差距,但開票後被蘇清泉緊咬,兩人以千票不斷拉鋸。周春米最終以20萬3000多票,僅1萬多票險勝蘇清泉的19萬1800多票。
而台南市,國民黨謝龍介僅輸現任市長黃偉哲4萬5千多票,黃偉哲更拿不到5成選票,也成為民進黨的警訊。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任蔡佳泓分析,細看北部的基隆桃園兩個地方過去藍綠的版圖,也可以說本來就是從藍變綠,北台灣本身的大環境影響,不像南部的縣市那麼「穩固」,這兩縣市在近幾年變化較大,雖然林右昌和鄭文燦的至少在媒體上表現不差,但最後還是被翻盤。
蔡佳泓也表示,桃園從林智堅退選到鄭運鵬接棒,起步比較慢。鄭運鵬一開始沒有得到黨中央的青睞,也跟他平時較犀利,可能多少有得罪黨內外人士,本身有些形象或派系的問題,所以沒有第一時間提名,反而找林智堅來選;國民黨張善政雖然一開始也是被黨中央欽點空降,引發不小爭議,但過程中張善政度過許多風波,像是研究報告的抄襲爭議、數字王國董事的爭議,選情持續穩定成長。可見張善政讓選民覺得「不一定要繼續投給民進黨」。
蔡佳泓認為,民進黨在北部的操盤,最大敗筆恐怕還是林智堅的論文抄襲爭議,對整體的選情影響,恐怕比想像中來得大。
而屏東縣的問題,蔡佳泓認為民進黨在激烈的黨內初選後,恐怕沒有好好的修復和整合,最後甚至發生前立委蘇震清跑去和國民黨蘇清泉同台的風波;加上屏東地方上有些選民都認為,屏東還是很缺乏中央的照顧和資源,也是導致鐵票鬆動的原因。
藍營催票率較穩定,綠營大起大落,青年選票不見聚攏效果
回顧過去的催票率數據,可以看到2012年至今的數次重大選舉中,藍營的催票率其實從2016年民進黨開始執政後,差不多都在30%,即使是在民進黨大勝的2020年也並未明顯下滑,但是民進黨的催票率地在地方選舉總是明顯低下,而在總統立委的大選中較能催出選票。

蔡佳泓認為,地方選舉大家關心度本來就不高,加上此次沒什麼特別重大的議題,相比4年前或2年前可能連在國外的人都特別返台投票,不管是國民黨、民進黨或民眾黨,此次選戰過程中,都沒提出特別讓人耳目一新的選戰訴求。
蔡佳泓也指出,候選人之間競爭度較低,蠻多人選前就相信勝負已定,藍綠營個別領先的就是那幾個縣市;不管哪家民調,很少縣市出現互咬或是非常接近的狀況,也許只有新竹勉強可以稱得上「膠著」,而台北市大家都知道蔣萬安是穩定領先,雖然領先幅度不多,大家比較關心的反而是民進黨或是黃珊珊誰會被棄保,但國民黨領先是確定的。
另外,過去民進黨擅長的「抗中保台」牌也未奏效。
雖然蔡英文幾次在造勢大會上公開喊話,表示此次選舉是在對國際表達立場,表達台灣人民在中國威脅、俄烏戰爭下想要怎樣的政府;蔡英文更希望自己在2020年的817萬票能夠順利轉換,選前喊出「投民進黨候選人,就是投蔡英文」的口號,也被批評對民進黨選情過度自信,卻忽略了「討厭民進黨」的氣氛正在蔓延,反而可能招致反效果。
一向被認為支持民進黨的年輕選票,在本屆選舉中也見不到聚攏效果。
最新發展:
-
2022年的九合一選舉,是一場只有地方派系才能參與的球賽 1月前
-
【小笠原欣幸特稿】如何解讀台灣選民獨有的平衡感,對於理解台灣政治極具重要意義 3月前
-
【2022九合一選舉】催票率看六都選舉:連任者都是守成,而民進黨在三都持續下滑 3月前
-
提醒民進黨:無法證明2024會有「鐘擺效應」,但歷史上更多的是「骨牌效應」 3月前
-
【2022九合一選舉】花蓮富里鄉長候選人張容榕10月宣布退選後仍當選,失聯2天發聲明:不會就職 3月前
-
史上最大戰功賦予蔡英文無節制的權力,至此再也沒有一丁點「謙卑」念頭 3月前
-
藍綠白積極備戰北市、南投立委補選,王鴻薇、林明溱、梁文傑、蔡培慧等人都被點名 3月前
-
【2022九合一選舉】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失敗,學者:選民投票摻入「懲罰民進黨」情緒 3月前
-
【2022九合一選舉】外媒分析:台灣民意對權力獨大求取平衡,形同進入「後蔡英文」時代 3月前
-
蔡政府在輿論戰場最大的敗筆,就是不懂得用「故事」對抗「故事」 3月前
-
小黨跟著中國一起「取笑」抗中論述,這次選舉結果將讓地面出現超多統戰空間 3月前
-
【2022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在地方選舉慘敗,難道台灣選民已經不在意「抗中保台」了嗎? 4月前
-
美中解讀九合一大選:國台辦稱主流民意追求和平,美國學者分析地方選舉和兩岸議題關聯極小 4月前
-
【2022九合一選舉】國民黨贏在民進黨做得太爛,骨子裡還是一個喜歡窩裡反的政黨,2024不容樂觀 4月前
-
【2022九合一選舉】侯友宜看起來是國民黨2024的「辣個男人」,但他的考驗不比朱立倫少 4月前
-
【2022九合一選舉】全國議員席次總整理:國民黨367席最多,但民進黨「命中率高」選得比2018更好 4月前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