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美國2周內發生3起槍擊案,槍枝管制再度引爆,拜登承諾:將擺脫攻擊性武器

美國2周內發生3起槍擊案,槍枝管制再度引爆,拜登承諾:將擺脫攻擊性武器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一連2周發生3起重大槍擊案,引起各界討論持有槍械的正當性,拜登也在感恩節當天接受訪問,表示將盡力擺脫攻擊性武器,並推動槍枝管制政策。事實上今年6月,美國就因羅布小學槍擊案通過兩黨安全社區法案,7月時也有眾議員擬定槍枝管制草案,如何因應槍枝犯罪而不侵害持槍權益仍相當棘手。

(中央社)過去2週,全美發生多起重大槍擊案,美國總統拜登今天誓言會致力推動槍枝管制。不過由於共和黨取得聯邦眾議院多數黨席次,拜登政府想推動槍枝管制政策將十分不易。

過去2週,全美發生多起重大槍擊,包括15日的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槍擊案,造成3名現役美式足球校隊隊員遇害、2名學生受傷。

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市(Colorado Springs)同志夜店Club Q於19日深夜發生槍擊案,5人喪生,25人受傷。

維吉尼亞州切薩皮克市(Chesapeake)沃爾瑪(Walmart)賣場22日深夜賣場員工開槍濫射,6人遇害,6人受傷。

連續多起重大槍擊案讓槍枝管制議題再度浮上檯面。

拜登(Joe Biden)今天被媒體問到最新發生在沃爾瑪的槍擊案時表示,對這些槍擊案件感到厭倦,應當有更嚴格的槍枝管制法。

他表示「紅旗法」(Red Flag Laws)未能在全國範圍內執行十分荒謬,因為「紅旗法」能允許執法人員暫時沒收認為對自己或他人構成威脅的個人所持有的槍枝。

他還指出,允許購買半自動武器是不對的,這沒有社會救贖價值,「零,沒有。除了槍枝製造商的利潤外,沒有任何一個、單獨的理由」。

僅管共和黨重掌眾議院,拜登仍表示會嘗試,「試圖擺脫攻擊性武器」。

美國在8日舉行期中選舉,共和黨拿下眾議院220席的過半數席次,成為眾議院多數黨。參議院則仍由拜登所屬的民主黨主導。其中共和黨人多數反對嚴苛的槍枝管制法案,這意味明年1月初新國會開議後,拜登政府若想推動槍枝管制法案,將面臨來自反對黨的重大阻擾。

兩黨安全社區法案

事實上,根據《BBC》報導,在今年6月底時,拜登就簽署了「兩黨安全社區法案」,是近30年來第一個槍枝管制法,促成該法案的便是當時轟動的德州羅布小學校園槍擊事件,一名年僅18歲的青少年偕帶大量攻擊性武器,闖入羅布小學對兒童及老師進行大規模掃射,造成21人死亡,其中有19名兒童2名教師。

拜登與兩大政黨對此都感到相當不安,因此很順利的通過了該法案,拜登表示「雖然該法案還未達成我心中的期望,但確實符合我一直以來想要拯救生命的想法。」

法案內容如下:

  1. 對21歲以下購買者進行更嚴格的身分背景調查
  2. 投資150億美元在心理健康與校園安全上
  3. 以資金鼓勵各州施行「紅旗法」,允許各州強制收繳被法官認定具危險性持槍人員的槍支
  4. 禁止家暴者擁有槍枝,同居關係或締結婚姻關係都包含在內,不過犯人若在5年後都未曾犯下罪刑,將可恢復擁有槍枝的權利

槍枝管制草案

今年7月,美國眾議員大衛.西西林(David Cicilline)起草法案,將明知而銷售、製造、轉讓、擁有或進口多種半自動武器和大容量彈匣的行為定義為犯罪。

《NBC News》報導,拜登對此感到相當滿意,更發出聲明表示,「眾議院民主黨的通過了一項攻擊性武器禁令,以防止戰爭武器進入我們的街道,不僅挽救國家生命,也減少社區的犯罪活動。」

當時的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也表示,因為攻擊性武器讓我們國家面臨一次次的屠殺,「我們確信攻擊武器禁令可以奏效,因為過去也曾透過禁令降低槍枝犯罪行為。」

倘若法案要在參議院通過,就必須有60席的參議員同意「終止冗長辯論」,而今年參議院雖由民主黨佔多數,但仍只有50個席位,由此可知,除非有10位共和黨員倒戈,否則共和黨員將能持續杯葛來拖延法案進度,冗長辯論的議會程序將會難以終止,更別提明年眾議院由共和黨佔多數,該情形只會更加惡化。

法案目前的最新進度:在8月1日已提交至參議院,參議院也進行了二讀,並提交到司法委員會。

槍枝管制的重要性

另外,《CNN》也提到預防槍枝暴力的非營利組織Everytown for Gun Safety的研究報告,發現「槍枝管制的鬆散程度」與「因槍枝導致的死亡率(包含兇殺、自殺、意外殺人)」之間有直接的關聯性。

有人認為槍枝管制能大幅減少憾事的發生,不過也有人認為加強管制是變相侵害憲法中規定擁有與攜帶武器的權益。

該報告中也提到,各州對槍枝管制的力度不同,某些較鬆散的州就會成為槍枝犯罪溫床,甚至導致鄰近的州受到影響,這並非是州政府所能單獨處理的問題,因此聯邦立法管制槍枝就變得相當重要。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子恆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