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進行式》:庫克稱庫存為「根本性的邪惡」,就像蔬菜一樣放太久會變質,只得丟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生長背景、性格及專長來看,提姆・庫克和強尼・艾夫可謂天差地遠。庫克從供應鏈管理部門一路晉升,其天賦並非創造嶄新的產品,而是透過壓榨供應商、說服廠商建造城市規模的工廠以生產更多產品,將利潤極大化。他視庫存為惡魔,並且深知如何用尖銳的問題讓下屬冷汗直流。
文:特里普.米克爾(Tripp Mickle)
堅定的決心
庫克稱庫存為「根本性的邪惡」。放在架子上的電腦與電腦零件就像蔬菜一樣,放太久會變質,只得丟棄。自賈伯斯回歸後,蘋果的營運團隊已經將庫存天數減少了三分之二。庫克的要求更高。一九九八年,他去了公司的新加坡辦公室,評估如何能做出更多改善。當地營運團隊為他的到來進行準備。他們用飛機運來庫克最愛的激浪汽水(Mountain Dew),為會議室準備了香蕉與能量棒,為他每天十四小時的工作提供動力,也準備了蒸雞肉與蔬菜的食材,因為他的午餐與晚餐經常吃這些東西。
坐在會議桌前,庫克在椅子上來回搖晃,聽著製造部門員工扼要敘述業務狀況。團隊認為他坐在椅子上輕輕搖晃的動作是個令人鼓舞的信號。當他們適應了這個面無表情、分寸十足的老闆後,他們發現,在他搖晃椅子的時候,表示他對提交的內容感到滿意。當動作停止時,表示他發現一個問題,打算提出一個可以暴露缺陷的疑問。
那天,該團隊做了一個有關庫存週轉率的簡報,這是衡量庫存使用與更換頻率的指標。庫存週轉越多,公司花在損壞零件上的錢就越少。營運團隊詳細說明了如何將年週轉率從八次提高到二十五次以上,使其成為僅次於戴爾公司的業界第二。
當他們結束簡報時,庫克停止了搖晃。他默默地看著他們。「你們要怎麼達到一百次?」他問道。
「我就知道你會這麼說,」奧沙利文表示,他早已預料到庫克對卓越的渴望是無法遏止的。「我們就快到了。」
奧沙利文詳細說明了進一步改善的計畫。他講完後自我感覺良好,但庫克盯著他,對他的額外努力沒有表示讚賞。
「那你們要怎麼達到一千?」庫克問。
幾位簡報者笑了起來,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不可能達到的要求,但庫克只是冷冰冰地看著他們。他是認真的。
「一千轉?」奧沙利文懷疑地問道。「那差不多是一天三次。」
沒人說話。庫克看著營運人員難以置信地看著他。他設定的標記成了他們的目標。
幾年內,蘋果公司就開始按訂單生產電腦,帳面上幾乎沒有庫存。營運團隊對那個目標的追求包括在廠房地板中間畫上一條黃線。黃線一側的零件仍然留在供應商的帳簿上,直到蘋果公司將它們移過黃線,組裝成新電腦。這降低了蘋果公司的成本,因為根據公認的會計原則,在零件沿著生產線移動之前,公司並不擁有這些庫存,即使這些庫存放在自家倉庫裡。這個概念在當時是創新的,後來則成了業界標準。
庫克進入蘋果公司時,該公司正處於復興的早期階段。糖果色的iMac在他被僱用的五個月後發貨。在生產過程中,蘋果的進度落後,需要增加設備來追趕。一位營運主管建議增加七組生產工具,每組工具的成本約為一百萬美元,但由於公司仍然處於現金短缺的狀態,奧沙利文認為只要增加三組工具就能趕上,這可以將生產量從每日七千台提高到一萬台。庫克否決了他的意見。他說:「我們要以最快的速度出貨,越多越好。」庫克授權的十四組工具直接讓蘋果公司的產能增加了一倍,讓它得以滿足iMac發布後激增的需求。雖然他可能很節儉,但庫克證明了他在必要的時候願意冒險也願意花錢。
大約在庫克加入蘋果六個月後,對庫克的表現大感振奮的賈伯斯在園區裡找上了奧沙利文。他問道:「你覺得怎麼樣?」
奧沙利文回答:「我不知道。」
賈伯斯問:「你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奧沙利文說:「沒有魔法。」
在這家由賈伯斯領導下蓬勃發展的公司,庫克很快就證明自己是執行長的陪襯。他性格剛毅矜持,很少流露感情。他專注於數字,電子試算表再怎麼看都不夠。他的工作時間很長,黎明前就去健身房,一直工作到晚上。他以蘭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的名言來鼓舞士氣:「我不喜歡輸,我只是鄙視它。」他嚴格的方法帶來了成果。在他到職的第一年,公司的庫存從一個月的產品減少到六天。一年後,他將庫存削減到兩天,看著節省下來的資金流向蘋果的帳本底線。
奧沙利文表示,「他就像一名無情的控制型中場,」他用足球術語來描述他的新老闆。他將庫克比做羅伊.基恩(Roy Keane),一位傳奇的防守型中場球員, 他在冠軍賽季的一系列球賽中穩住了曼聯的後防。「他不是進球和在夜總會被拍照的中鋒,」奧沙利文表示。「他是個安靜的傢伙,把全部事情做完後就回家的那種人。」
隨著蘋果公司的庫存得到控制,庫克開始整頓其製造業務。二〇〇〇年,他開始關閉工廠,轉而將生產外包給簽約製造商。蘋果多年來一直採用這種做法,但庫克將它推到極致。在康柏公司任職期間,他結識了鴻海科技集團(富士康)的創辦人郭台銘。這位台灣企業家建立了全球最可靠的電子產品組裝廠。
一九七四年,郭台銘向母親借了兩千五百美元,在台北設立一間工廠,生產用於切換電視頻道的塑膠旋鈕,後來在一九八〇年代將業務擴展到個人電腦領域。他在土地與勞工都很便宜的中國建廠,改變了電腦製造業。與戴爾、康柏等公司簽訂的生產合約讓公司員工增加到三萬人,銷售額達到三十億美元。郭台銘以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著稱,他要求產品準時出貨,並且要符合客戶的要求。他也會親自出面解決生產問題。他要求嚴格、親力親為的風格吸引了庫克,而庫克也把同樣的方法帶進了蘋果公司。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