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益堅《野蠻人之神:太平天國》導讀:這些中國讀書人注定要像「薛西弗斯」一般,不斷地回到原點?

施益堅《野蠻人之神:太平天國》導讀:這些中國讀書人注定要像「薛西弗斯」一般,不斷地回到原點?
曾國荃湘軍克復金陵圖。|Photo Credit: Unknown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西方觀點書寫「太平天國」的傑出小說;國外讀者驚嘆:原來中國曾有過基督教革命!施益堅以德國作家身分,書寫近代東亞史上慘烈的歷史景況,試圖開啟另一種思辨且富人性化的想像空間:無論是大英帝國的外交特使額爾金伯爵、滿清帝國湘軍首領曾國藩將軍,或是太平天國的理想主義者「干王」洪仁玕,時代英雄也可能是千古罪人。

文:李弘祺(國立清華大學榮休講座教授)

【導讀】施益堅的太平天國

施益堅(Stephan Thome)博士是德國出名的小說家,已經出版了五本小說,其中三部曾經被著名的德國圖書獎提名並入圍,可見他在小說著作上的成就。

這本書使用小說的方式來描述十九世紀中葉,非常複雜的中國內政及外交的演變:集中在太平天國、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跟這些歷史演變的重要人物:從洪秀全(以及洪仁玕)到曾國藩到英國外交代表額爾金(James Bruce, 8th Earl of Elgin;全名中譯為「第八代額爾金伯爵,同時也是第十二代金卡爾丁伯爵」,頁六三)等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因此它可以歸類為「歷史小說」,而重要性就不僅止於文學,更在於作者所要演繹的歷史的本質和解釋。

讀這本「小說」的人除了可以欣賞文字魔力的引人遐想之外,更能從它看到人類歷史的繽紛多彩。這本書在這兩點上都有出色的表現。再因為它所觸及的「事件」和人物是我們大部分人所非常熟悉的,因此自然地會引起中譯本的讀者們的感動。他們可以經過認同,反思和印證書中的故事,產生一種情感的過濾和昇華。

本書從太平天國講起,到英法聯軍簽訂合約為止。作者借用一個虛構的人物(菲利普)來交錯編織書中的情節。這個虛構的人是一個不很老實的基督徒:他喜歡浪跡天涯,不尊崇傳統,借用傳教士的身分,遠走中國,結果見證了太平天國的動亂,中英間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當然,這個人的所見所言就是作者的觀點和聲音。

作者借用的是歷史的想像,透過文字的精彩來表達他對這一段中國歷史的看法。

首先,施益堅是一個研究中國思想的學者,擁有柏林自由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他熟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這點在書中到處可見。我敢說華人對十九世紀中國史的瞭解如果僅限於大學的程度,那麼他們很可能還比不上施博士,因為十九世紀的中外關係的歷史記載不只限於中文圖書,許多紀錄還存在於英、法、德,乃至於俄國的資料當中。因此一位能具備宏觀視野的歷史學者一定要能參考中外史料。

施益堅在中文之外,還能參考上述語言所記錄的史料,因此他所掌握的視野遠遠勝過即使專門研究這一段歷史的中國史學家。這本「歷史小說」因此可以在研究這段歷史的眾多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太平天國的歷史定位在清朝滅亡以前當然是負面的,因此也說不上有什麼合乎我們現代人所說的歷史敘述或客觀瞭解。清朝滅亡後,我們才進入一個可用批判眼光來探究它的時代。二十世紀大部分中國人對於太平天國的定位受孫中山先生的看法所左右,大多認為它是一場民族革命,要推翻滿清外族的統治。不過這樣的解釋在國民黨當政期間,並沒有得到大力的鼓吹,基本上到抗戰前夕,一般受過教育的人對它抱持的是相對正面的印象。

第一個對太平天國做出有系統研究的無疑是簡又文。他的著作奠定了太平天國史的學術地位。他更是孫中山的看法最好的詮釋人。因為他曾經在耶魯大學與芮瑪麗(Mary C. Wright) 及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 交流論學,並在那裡出版得獎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史》(The Taiping Revolutionary Movement, 1973),因此對西方學者如何透過中國人的眼光來看待太平天國有相當的影響,即使他的史學(基本上反對所謂的「農民革命」或「階級革命」說)缺乏一貫性也缺乏系統性。

羅爾綱比簡年輕一些,對太平天國的研究也做出重要貢獻。他主張太平天國是一場「貧農革命」,反映了中共官式的立場;整體來說,他還是採取正面的、屬於民族主義的態度來處理太平天國的歷史。總的來說,中共對太平天國的態度顯得較為正面。

我認為國民黨的態度模稜兩可,主要就是因為如果過分地強調民族革命的色彩,那就會很難客觀解釋曾國藩的角色。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蔣介石要利用曾國藩的思想來充實中國民族思想的內容。蔣介石認為曾國藩的「名教」思想比太平天國的基督教信仰更容易被中國人接受,於是國民黨的太平天國歷史變成了曾國藩(和湘軍)平定動亂,保護中國歷史文化的鬥爭。尤有進者,國民黨在台灣更需要用曾國藩的思想來提倡中國人的傳統價值,因此不能過分提倡太平天國批判或反對中國文化的主張。

西方人對太平天國史的興趣則主要是在於洪秀全和洪仁玕的基督教信仰;即使到今天,也還有很多西方學者逃不離從宗教的本質來探討太平天國的束縛。二〇〇七年出版的《 太平天國:叛亂與對皇朝的褻瀆 》(Thomas H. Reilly: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Rebellion and the Blasphemy of Empire)也還對於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如何受到《希伯來聖經》(通常稱為《舊約聖經》)「十誡」影響的研究,而二〇一六年出版的《太平天國的神學,基督教在中國的地方化》(Carl S. Kilcourse: Taiping Theology: The Local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1843-64)更直接討論基督教思想的中國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