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青變「國王」,他把英國小鎮打造成全世界書迷瘋狂的二手書王國

從文青變「國王」,他把英國小鎮打造成全世界書迷瘋狂的二手書王國
在海伊鎮細雨中閱讀的女孩。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舊書永遠不死,即便某本書對99%的人而言都無聊透頂,總是會有那麼1%的人——管他是誰、在哪——會毫不猶豫地買下它。」

文:李亞臻

還記得思想地圖(龍應台基金會鼓勵青年行腳世界的計畫)記者發布會那天,與我同桌用餐的女孩友善地對我笑了笑,用足以照亮整個會場的爽朗氣魄問道,「嘿,妳也是今年思想地圖的獲獎者嗎?妳的計畫是以什麼為主題?」聽完我有些靦腆的應答後,她饒富興趣地追問,「書鎮(Book Town)?那到底是什麼啊?」問得好。這大概是我遠赴英倫前,所有伴我啟程的人共有的困惑—「書鎮」究竟是什麼東西?乍見這個詞彙,想必多數人都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它指稱的是一個汗牛充棟的小鎮嗎?還是有某個遙遠的小地方以書為名呢?

其實,它是指以二手書或古書店業為重心的鄉村小鎮。有別於臺灣現有的書街、書區(如溫羅汀地區)等,書鎮以書店為主軸進行社區規劃和營造,是一個更具主動性的概念。書鎮儼然成為一個品牌,鎮內的大小書店在售書的基礎上,聯手構築出一個以書店文化為主軸、兼及各類藝文活動及生活機能的社區。這個有趣的概念自理查‧布斯(Richard Booth,1938-)在懷河畔的海伊鎮(Hay-on-Wye)首創後,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任何一個村莊要冠上「書鎮」這個名銜,都必須經過國際書鎮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Book Towns)的審核與認可。

Photo Credit: 李亞臻/二魚文化

一手打造海伊鎮的理查‧布斯(Richard Booth,1938-)Photo Credit: 李亞臻/二魚文化

然而,任何概念都不是憑空而生,理查‧布斯緣何提出這樣的構想?又是什麼樣的地方足以承負這樣有趣的點子,甚至將其發揚光大?上述這些提問,無不與書鎮的起點海伊鎮息息相關,因此在開始遊歷「書鎮」前,我們勢必要先談談海伊的前世與今生。海伊鎮依著黑山、傍著懷河,座落於英國威爾斯及英格蘭邊境線上,在半個世紀以前,還是個沒沒無聞的無名小鎮,與眾多相似的村鎮一同在戰後劇烈的社會變遷中,艱難地尋找新的定位。

50年代末的海伊鎮,由於人們逐漸能負擔私人交通工具,鎮上居民的生活圈開始從自家村莊擴及周邊的小型城市。如此一來,那些曾在小鎮經濟體內扮演要角的商販頓失優勢,經營益發艱難慘澹。除此之外,當時威爾斯礦業走入困局,在遲遲未有新興產業入駐的情況下,年輕人在此除了農作外找不到其他的工作機會,遂相繼離開海伊去尋找更合適、更有前景的工作。這個曾經繁榮、熱鬧,每逢趕集和牲口交易日便會無比歡騰的小鎮,就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

雪上加霜的是,60年代初期,恰逢英國鐵路局決議整治國內紛繁複雜的鐵路網,考量過經濟效益後,他們關閉了部分規模較小且價值不高的線路。在這一波裁減的浪潮中,自赫瑞福德經海伊到布雷肯(Hereford-Hay-Brecon)的鐵道赫然在列,而這條服務了威爾斯鄉村近百年、對小鎮的交通與經濟皆有莫大貢獻的線路,就這樣在1962年12月31日最後一班車駛入站臺後,正式告別了這個寧靜的小鎮。

位於紐波特街(Newport Street)上的火車站關閉了,這對海伊鎮而言宛如一個時代的結束,那些美好的榮景與舊時光隨著遠去的火車漸行漸遠,不再回來。然而,不管小鎮的居民有多麼憂傷,時間依舊滴滴答答地走,他們不能就此停留在往昔的光輝中,是時候改變整個小鎮的經濟型態了。

在海伊鎮一連串的復甦運動中,有個生於斯、長於斯的狂人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一手創立書鎮的理查‧布斯。1962年,也是海伊火車站關閉的那一年,23歲的理查‧布斯甫從牛津大學畢業回到家鄉。當時他所面臨的難題大概跟現今的大學畢業生如出一轍:在只有一個歷史學位的情況下,他這樣一個追求自由、創新,並有著鮮明無政府主義色彩的年輕人,要靠什麼養活自己?起初,他打算以會計起家,但他很快便發現自己既沒能力又沒興趣。放棄會計後,他將眼光轉向古董業,但幾次失敗的闖蕩經驗又澆熄了他的滿腔熱血。在所有人都認為這個牛津男孩已經黔驢技窮、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忽然以700鎊買下了教堂街(Church Street)上的舊消防局(該地現為波茲書店,Boz Books),並得意洋洋地表示房子對面就是小鎮著名的藍野豬小酒館(Blue Boar)。

Photo Credit: Andrew Dally @Flickr CC BY SA 2.0

波茲書店。Photo Credit: Andrew Dally @Flickr CC BY SA 2.0

說實話,有個年輕人在鄉下買了一間老房子,這本不是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但這筆房產交易如今看來,卻宛如海伊鎮革命史的開端,為後來的一切巨變寫下了序曲。正是這間不起眼的老房子,使海伊逐漸從一個寂寥的市鎮轉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二手書和絕版書集散地。睽違多年後,交易再一次成為海伊鎮的骨血和活水,只不過主角從牛肉、玉米搖身一變成了書籍。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布斯於1962年買下這棟房子時,他只覺得賣書似乎是個不錯的點子。對一個樸素的、以趕集和農業為主的小鎮而言,這樣的「文化事業」自然備受村人質疑,即便是布斯自己的母親,都認為在一個沉寂的市鎮開書店太過異想天開,對自家兒子直言道:「你撐不過三個月的,海伊鎮根本沒人對閱讀感興趣。」然而,這個反骨的男孩並未就此退縮,他為了拓展自家書店的貨源遊遍了英國每一吋土地,向各類書店、圖書館和私人收購書籍。最有趣的一次經驗是他在愛爾蘭邂逅一間至少兩百年無人聞問的圖書館,當他買下裡頭所有書籍時,上頭堆積的灰塵之厚,簡直像新生的幼兔那般毛茸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