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法》重啟審查:刪除「霸王條款」,但部落「諮商同意有效期」、「礦權展限重做環評」仍無共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進黨立委林淑芬直言,開採中的礦場需要被監督,否則前面設多少條件才能取得許可,但開採後就算違反承諾也不會受罰,等於都是假的,「如果只是把霸王條款改掉那麼簡單,2018年就可以過了!」
第九屆立院提出修正,經過近三年的審查的《礦業法》,今(1)日正式再次排審;包括行政院今年5月提出的版本、各立委所提版本,共13個版本一併審查。多位立委都對此次修法重啟表達肯定,但對於涉及「諮商同意無限期」、「礦權展限不需環評」等爭議條文,仍有許多疑慮。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也直言,開採中的礦場需要被監督,否則前面設多少條件才能取得許可,但開採後就算違反承諾也不會受罰,等於都是假的,「如果只是把霸王條款改掉那麼簡單,2018年就可以過了!」
經濟部:修法後尚有32礦應補辦原民諮商同意
經濟部表示,他們的版本刪除俗稱「霸王條款」現行第31條、第47條礦業權展限駁回的補償規定,及礦業權者提存地價、租金或補償後,可先行使用土地的規定。
另外也要求業者補辦環評;環評法施行前,未曾辦理環評、且對環境有相當影響的礦場,必須在修法後一定時間內補辦環評。未辦理、未通過或未依審查結論辦理,將廢止礦業用地。
要求業者補辦原民諮商同意,既有礦業用地未曾辦理原民諮商同意者,不待礦業權展限,需於1年內補辦原民諮商同意。如未辦理,將廢止礦業用地。
經濟部長王美花今天也表示表示,既有礦業用地涉及辦理原民諮商同意者,計79礦,修法前先輔導業者主動辦理原民諮商同意,經統計已啟動諮商程序的有47礦,目前已完成諮商同意的計有13礦,含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102)新城山礦場,及台泥公司(1101)和平礦區四個礦場;修法後尚有32礦應補辦原民諮商同意。
最後一個修法重點則是開採進行總量管制,在礦業執照中說明當次核定採取量,落實總量管制;並增加專家參與度,落實監督工程及整復。
立委聚焦「部落一次同意不該是永久同意」
包括洪申翰、伍麗華、呂玉玲等人都提出,另外目前的制度上,就是只要部落只要曾經同意一次,日後礦權就可以無限展延,變成如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旭東所說的「你的祖先已經同意了」,洪申翰也當場質詢原民會和經濟部代表是否認同這句話,兩者都表示不認同,不過王美花則認為,到底是永久有效或者其他,這就是交由部落族人來跟業者協商討論。
王美花解釋,因為這個「諮商同意」是族人的權益,政府會訂出指導方針,讓族人可以按照意願去跟礦業權者來進行諮商,「但不太適合由法律來規定」,認為用展限跟諮商掛勾會很難處理。
洪申翰則強調,他認為每一次的「諮商同意」都應該有效期,但是這個效期到底是多久?並不一定要寫一個數字在法規當中,但是必須要求雙方協商後,約定好業者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重新和部落討論協商的義務。國民黨立委呂玉玲也表示,他知道政府立法立意良善,但是如果配套無法完整,恐怕這個「同意」的效期還是會引起紛爭。
林淑芬:沒有履行環評承諾的後果為何?
立委林淑芬則聚焦新版礦業法當中的「一次性環評」,提出她所看到的爭議缺失,也就是礦權申請展限,只需要經濟評估,無須補做環評這點。
林淑芬表示,行政院目前的版本,就是這些礦場只要作一次環評,日後礦權要展限就不用再做環評了;而如果礦場有違規行為,例如超過環評要求的海拔高度、開採的量體等,「未來又該如何監督?沒有做到的話,會要求業者停止開採嗎?這是環保署還是礦務局的責任?」
林淑芬也舉例,像是向陽雲母礦場在申請環評時,環評承諾書中寫開採為45萬公噸,但實際上從2010到2019年,申報總產量高達3944萬公噸;大原工礦承諾總產量是20萬公噸,但2010-2019年申報開採了69萬公噸。然而環保署稽查的結果卻說,違反環評的事項為「沒有查獲」。
林淑芬強調,這是制度上的一個漏洞,執行面來說,因為業者是靠著「補了環評」才取得了採礦的許可,假如拿到許可之後,還是不用遵守環評的結論也不會受罰,這樣的許可就是假的,也是荒謬的;根據《環評法》28條,應該環保署要追蹤,但是環評稽查時,環保署人員根本不清楚業者開採多少、申報多少,到底有沒有違反環評承諾,稽查幾乎無效。
而對礦務局而言,礦務局也同樣會有權責模糊的問題,林淑芬表示,業者在取得採礦許可的時候,會有範圍、高度、開採時間和總量的相關限制,但其實稽查只針對停工礦場,持續開採中的礦場甚至是好幾年才去查一次,她看不到現在有什麼機制可以確實檢視業者是否超出環評承諾的開採量體、監督環境影響,也當場要求環保署和礦務局回應,到底要如何監督礦場在申請展限後續的開採行為。
林淑芬強調,假如執行上做不到徹底的監督,那就應該在前面法規制定時,要求每一次礦權展限都要重新做環評,「如果只是把霸王條款改掉這麼簡單,這個修法已經在立法院審查過6次,2018年就可以過了!」
延伸閱讀
- 行政院會通過刪除《礦業法》霸王條款,為何原民和環團認為「一次性同意」可能有問題?
- 我家門前有礦場:亞泥案的勝訴與敗訴,讓族人擔負巨大又無可名狀的痛苦
- 經濟部提《礦業法》修法刪除「霸王條款」,立委呼籲不要修半套:祖先同意,不代表永遠同意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