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實踐與文化走讀的速度學思考:計畫共同召集人王聖閎老師專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桃園當代藝術多重網絡系列文章接近尾聲,這些深耕在地的藝術家,透過創作交織出桃園地區的藝文樣貌。我們可以如何觀看這樣的藝文生態?從這些藝術家與藝文團體的實踐中又能獲得何種啟發?本次編輯部訪談到「桃園當代藝術與其衛星網絡」研究案計畫共同召集人王聖閎老師,除了對整個計畫背後的研究方法加以介紹,也提供我們觀看以及延伸思考的可能。
這某種程度意味著當代藝術的創作者們,能夠以更靈活的路徑來面對「地方性的重新塑造」的課題。除了多重感官的啟動,這背後還有很豐富的敘事性:藝術家創造各式各樣依據身體的位移所拉出來的空間敘事。
當代製圖學式的創作著重實踐上的能動性,以及是否能拉出創作背後議題的縱深。這種創作方式不急於快速的產出一件可以展覽的作品,所以時間上能被拉長,踏查就可以變得很有延續性,不會只是一次性的擷取。我覺得並不會因為這次的研究案結束了,就代表這些藝術家的創作都結束。事實上恰恰相反,藝術家們在做的事情都還繼續著,也都很有發展空間。

- 桃園在藝術上還有沒有什麼課題值得去開發?
與其說還有沒有課題要開發,不如說有些蠻迫切的議題,需要不只是當代藝術,甚至要廣義的文史哲相關的研究力量一起關注。譬如說桃托邦藝文聯盟,他們最近在推動的議題:
桃園火車站前捷運預定地G07的施工範圍內,目前出土了不少清代鐵路的基礎建設遺址。這些其實都很需要捷運的施工先暫緩,然後大家坐下來討論哪些範圍必須要指定成文化資產,也需要做更進一步的考古調查,以及跨部門的協調。
當然這其中必定有矛盾的地方,這也和前述「城市速度學」的課題有關。桃園確實是發展步調非常快速的城市,若只依循著同一種建設與空間劃分的邏輯,必定產生問題。要找到都市發展與文化保存之間的平衡點,首先需要慢下來,並且檢視我們過去思考與行動上的各種慣性。
都市發展與文資保存並非毫不相容的二擇一課題,需要的是充分而細緻的討論。桃園地區過去有「桃園藝文陣線」經營中壢五號倉庫的寶貴經驗,透過舊空間的活化,轉變成藝文實驗基地,推動許許多多兼具感染力和實踐活力的文化展演內容,但最終卻因為法規問題與政府部門的協商問題,而必須熄燈撤出。
我們是否能從這樣的經驗中獲得一些啟示,讓大家願意更細緻的看待地方文化資產活化,以及在地青年團體的空間聚落需求問題,我覺得是關鍵。
此外,本地的多元族群景觀,以及類型繁多的文化園區、地方故事館,都是桃園的優勢。嚴格上來說,這裡是最有機會在豐富的文史書寫層面,成為台灣連結東南亞的前線基地。
不管是田野調查的角度,還是展演實驗的角度,這裡都應該是一塊活水之地。而藝術家,以及我們作為研究者,要怎麼善用這塊活水之地,我覺得是值得持續耕耘的面向。
備註
[1]漫遊藝術史編輯部,〈桃園「地方性」的開放性思考:專訪計畫召集人謝佳娟老師〉,《漫遊藝術史》
[2]在藝術家、學者Karen O’Rourke的著作Walking and Mapping: Artists as Cartographers中,關於「藝術家作為製圖學者」有詳細的脈絡梳理和展演案例討論。 Karen O’Rourke, Walking and Mapping: Artists as Cartographers, ed. Roger F. Malina and Sean Cubitt (London, England: MIT Press, 2016).
[3]在訪談中王聖閎老師也針對「速度學」字意進行更深入的補充:「dromology」的古希臘字源 dromos,即是賽跑或賽道(racetrack)之意。法國思想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曾使用這個概念,描述當代社會逐步失控脫軌的競速邏輯,特別是在當代傳媒技術與戰爭技術日益發達的情況下,國家的興亡如今只與速度學相關,而非傳統的政治學;真正具影響力的不再是民主政體,而是一種「競速政體」(dromocracy)。而在本研究案的分析架構中,我們將速度學視為分析城市治理與其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Paul Virilio, Speed & Politics: An Essay on Dromology (New York: Semiotext(e), 1986)
[4]桃園美術館除了本館,還有如兒童美術館、橫山書法藝術館、中路美術館等多場館的規劃
本文獲漫遊藝術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