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人生超讚der!(才怪)》:「有毒正能量」甚至影響患者如何選擇治療方法、專業人員如何治療患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生活中充斥著沒營養又暗藏毒性的金玉良言,出現負面情緒時就濫用正向思考當作武器和盾牌,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覺得必須一直都很快樂。但是心理師惠特妮認為:我們應該容許自己有情緒、容許自己能失敗,並且理解該如何正確使用正向思考。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活在現實之中,而非正向思考的虛幻泡泡裡。
文:惠特妮・古德曼(Whitney Goodman)
奇蹟之藥
曾幾何時,社會上出現一種對於身心健康的新論述:只要吃對食物、好好運動、保持正向思考、冥想、喝定量的水,就永遠不會生病。只要沒病就是健康,而且這一切都是由「心」而起。這說法容易令人誤以為只有生活優渥、身體健全的人才能擁有幸福,且幸福與否的責任完全在個人身上。換句話說,只有成天想著如何為幸福努力、如何才能贏得幸福、如何成為配得上幸福的人,才能擁有幸福。令人好奇的是,負面想法或情緒是如何導致疾病的呢?
眾人皆知心靈與身體息息相關,研究也證實過多壓力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罹患疾病的風險。在維持正常血壓及減少其他心血管疾病時,正向思考與情緒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罹患身體疾病的人若能經驗較多正向情緒,對其復原和存活率皆有所助益。毫無疑問的,較快樂的人比較能維持健康,或從疾病中康復,因此正面積極的心態確實有助於面對生病帶來的挑戰,但就此宣稱正向思考能治療疾病,不僅過於誇大也缺乏證據。正向思考或許有益於疾病調適,卻不是解藥,更不能說負向思考是生病的元兇。
有毒正能量在醫院體系裡可說極其泛濫,甚至影響患者如何選擇治療方法、專業人員如何治療患者,以及大家用什麼態度看待與討論疾病。過度樂觀的人可能會因為太有自信一切會好轉而忘記買保險;奉行吸引力法則的人可能避開會誠實反映病程的醫師或療程,結果病情就此惡化甚至死亡;不想與「負能量」為伍的人可能會不願意探視或接近正因病痛所苦的人,深怕自己也會沾染負能量或因此生病。醫療系統中的有毒正能量會讓人感到孤立無援、遭到誤解以及身陷險境。
有毒正能量最常存在於醫療保健中的三大重要族群:醫療提供者、患者、一般大眾。大部分醫療從業人員都希望能幫上忙,但帶著有毒正能量的醫療提供者不只幫不上忙,更可能造成傷害,這在亞歷克斯身上已獲得印證。
典型的模式是這樣的:新進醫師接到病患後,因為太想幫忙而說出許多可能根本做不到的保證,但他們對於這種「我能讓你變好」的承諾興奮不已,約診、照X光、抽血檢查樣樣都來,殷殷企盼能有所突破。但有時候,事情就是不如預期,於是樂觀積極的表情開始崩垮,患者的心也跟著碎成片片。對於這種信心滿滿的醫生,我遇過的許多患者都直接選擇不去相信,免得又期待落空,因為實在禁不起任何打擊了。
不管是何種病症,醫療專業人員常把保持正向積極的態度當成處方箋在用,例如:「要保持樂觀啊,你一定可以撐過去的。」或是在手術前安慰患者:「什麼都不用擔心。」這些立意良善的話語本質上是鼓勵,卻往往讓患者覺得沒有人瞭解自己真正的感覺。醫療專業人員推崇有毒正能量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正向樂觀的患者比較不會無止盡地要求及抱怨。這會讓他們的工作容易許多,卻可能導致患者無法客觀現實地看待自身病情。許多學者認為,在醫療照護體系中濫用有毒正能量是不道德且危險的,畢竟過於自信的推斷不僅缺乏對患者的同理,還可能導致患者因誤判自身狀況而做出錯誤決定。
有毒正能量在患者間也很猖獗,患者會互相責怪不夠努力對抗疾病,並因此覺得丟臉。此外,他們還會不停要求自己表現出堅強正向的模樣。社群媒體上充斥著人們靠正能量治療疾病的現身說法,任何加以否定或質疑的說法皆被視為「負能量」。在與個案工作的過程中,我注意到外觀看不出生病或殘疾的病患,會害怕表現出太過正向的模樣,因為這樣人們就不會相信他們生病;但他們也很怕負向過頭,因為這會顯得他們不夠堅強或不夠努力。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都是一場注定兩敗俱傷的遊戲。
我們談論疾病的方式也會受到有毒正能量的影響。以癌症為例,我們會說某人在「對抗」疾病,一旦「戰勝」疾病就成為英雄,如果「抗病失敗」則表示還不夠努力。人們總把得靠輪椅行動或其他類型的身障人士視為激勵人心或激發動力的主角,甚至為「抗病鬥士」舉辦華而不實的活動與遊行,頒獎給成功走過來的人。但是鮮少有人去瞭解他們經歷的症狀、昂貴的醫療費、過程中的孤立與孤寂。我們發瘋似地尋找各種事物的正向面,努力用笑容抹殺疾病的存在。
事實是,美國本土有將近一・三三億人患有無法治療且持續惡化的慢性病,還有六千一百萬名殘障人士。這些人可能終其一生都與主流價值觀所認定的健康無緣,但又永遠不可能「好轉」。所以,是因為他們充滿負向思考嗎?還是他們不夠努力?又或者是他們顯化了這一切?當然不是!
幸福感比正向思考重要
研究結果顯示,樂觀與低死亡率、良好的身體健康、較快的康復速度以及免疫系統功能的提升有關。但不能據此推論是快樂帶來健康,因為從這些研究並無法看出因果關係。也就是說,比較快樂的人可能正好有較佳的免疫系統,所以少生病,情緒也就比較好;相對地,生病的人苦於病痛折磨,自然不會有太多正向感受。我們根本無從得知人們是因為沒有病痛而開心,還是因為過得快樂而比較不會生病。
壓力確實對健康有不良影響,但也不代表一味正向思考與樂觀就能身心健康。事實上,再怎麼樂觀的人都可能會生病、死亡;一個萬般消極、拒吃蔬菜的人可能比誰都長命百歲。壓力管理與提升幸福感無法為健康掛保證,畢竟影響健康的因素成千上百種,保持健康的方法更不可能化約為一個簡單的公式。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