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清零民怨爆發「白紙運動」,悼念江澤民成為習近平新難題

《紐約時報》:清零民怨爆發「白紙運動」,悼念江澤民成為習近平新難題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上週末,上海、北京等中國大城爆發示威,大批民眾走上街頭反對嚴格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部分示威者抓住機會鼓吹民主改革、新聞自由、終結言論審查,甚至要求習近平與中共下台。如今江澤民逝世,令人聯想到1989年胡耀邦之死引發天安門學運。

江澤民的死訊快速搶占中國大小媒體的頭條,今晚的央視新聞聯播主播更以低沈緩慢的語氣播報訃告、治喪委員會公告,還演奏哀樂,時間長達48分鐘,充分營造出全黨致哀的氣氛。

儘管如此,但據中共官媒記者透露,由於相關訊息單一,其他新聞的受關注度雖因此被擠占,但防疫等話題仍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2010年代初期,江澤民曾是中國年輕網友熱門的梗圖標的,更有「長者」、「蛤蟆」的稱呼。當新華社發布消息後,「長者走了」成為中國網路上最熱門的一句話。不久,江澤民任總書記期間的照片、影片及講話,即在中國網路上大量出現,不少網友藉此表達懷念。

這些影片中,包括外界熟悉的江澤民訓斥港媒、長江水患後巡視大堤發表講話、接受美國記者華萊士專訪、指揮中共高官唱歌、出訪時以英語及西班牙語發表演講,以及訪問美國時彈奏電吉他等畫面,還有他的許多知名題字。下方則滿是網友們的追思。

然而,正值「白紙運動」興起之際傳出江澤民的死訊,也引起部分中國民眾議論,直問「怎麼這麼巧」?因此也出現一些時機上的揣測。更有人戲稱,先前傳出只有剛被判刑的前藝人吳亦凡「越獄」,才能有效轉移「白紙運動」的焦點。沒想到,和江澤民離世比起來,吳亦凡「出什麼事都完全沒法比」。

江澤民執政時期的事蹟也是中國民眾議論的焦點。不少人表示,江澤民此人雖然有爭議,但他的時代中國經濟是「天天向上」,日子「過得有盼頭」,而言論尺度、創作空間和社會氣氛相對寬鬆。更有人拿江時代與現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時代作對照,直指如今「方向相反」、「掉頭向下」、「唉,不多說」,頗有諷刺意味。

一名體制內退休的中共官員在朋友圈表示,江澤民時代在政治改革方面雖有倒退,但在改革開放方面卻取得巨大成就,使中國經濟成長迅速,民眾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大家現在懷念江澤民,一方面是肯定他在這方面的貢獻,更多的是則是在懷念那個蓬勃發展、寬鬆向上、言論環境包容,但再也不會回來的年代。

此外,還有中國網友拿出已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遇刺時的哏,貼出梁靜茹的〈可惜不是你〉及台灣歌手盧律銘的〈下一個就是你〉,充滿暗諷戲謔的意味。

AP20302201440562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2017年19大,習近平與江澤民同桌。

中國人社交媒體哀悼江澤民,網友藉機暗諷習近平

(中央社)中國人30日在社交媒體上哀悼前領導人江澤民逝世,有人貼出各種梗圖、有人說要向這位故「蛤蟆王」致敬,也有人懷念那段較為自由的歲月,還有人藉機暗諷現任領導人習近平。

法新社報導,《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在微博發布江澤民去世的消息,這條發文在1小時內吸引超過50萬人留言,許多人尊稱這位已故領導人為「江爺爺」。

江澤民在後人看來毀譽參半,許多人歡迎他幽默的公眾形象,認為他為共產黨數十年來的古板領導階層帶來新氣象,批評者則指責他放任腐敗猖獗、貧富不均和打壓政治活躍人士。

但江澤民退休後,成了千禧世代和Z世代中國粉絲輕鬆梗圖描繪的對象,原因是他蟾蜍般的面容和古怪的舉止,他們自稱「膜蛤」(蛤蟆膜拜者)。

大部分社交媒體用戶抱著懷舊心情回顧江澤民1989年至2003年的當政時期。

一名微博用戶寫道:「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他代表我們的童年和青年時期。」

上週末中國各地出現針對習近平強硬清零政策的抗議,一些人今天則利用江澤民的死訊,暗諷這位中國現任領導人。

一名微博用戶寫道:「江的時代雖不是最繁榮的時代,卻是個較寬容的時代。」

另一位寫道:「我曾聽過許多對他的批評,但他允許批評聲音存在的事實,顯示他是多麼值得稱讚。」

許多較幽默的發文幾分鐘內便從微博搜索中被刪除,江的全名搜尋結果只顯示官方媒體帳號。

其他人在微信上發布歌曲的連結,歌名有「可惜不是你」和「錯的人」,顯然暗諷習近平。

江澤民的「膜蛤們」也紛紛表達哀思。一名微博用戶寫道:「安息吧,蛤蟆王。」

另一人則問道:「蛤蟆…您能把小熊維尼帶走嗎?」維尼是在中國被查禁的習近平綽號。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白紙運動”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