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準點發車》:台日鐵路最大的差距,在於是否內建「準點與安全」的決心

【書評】《準點發車》:台日鐵路最大的差距,在於是否內建「準點與安全」的決心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深究台鐵令人詬病的準點率問題,就是因為在各個環節充斥瀰漫「差不多文化」氛圍,列車晚到站沒關係,列車未遵照規定駕駛沒關係、列車未確實停靠沒關係,甚至連保養維修也是差不多就好,文化裡沒有追求準點的「嚴謹」,又怎麼能讓人相信安全無虞?

文:洪敏隆(曾任職《自由時報》、《蘋果日報》20年新聞記者資歷,主跑過交通、環保、能源、司法等路線,新聞報導秉持「不該只為追逐喧騰一時流量,而是找尋解方的引路磚」信念,現為自由媒體工作者)

2022年中秋連假期間台鐵大誤點,三天影響至少396班列車、7.7萬名旅客。電視新聞裡受訪旅客說:「已經習慣了,我一個星期內同一地點已碰到兩次,上次幾分鐘,這次五十分鐘。」

同樣在中秋連假,有朋友在Facebook發問:「我的高鐵抵達台南站時間是12:47,台鐵沙崙支線發車時間是12:48,我搭得上台鐵嗎?」留言回覆都是「台鐵會慢分,你可以的!」、「相信台鐵,它絕對會誤點」……

為什麼國人都對台鐵的誤點習以為常?回顧2018年普悠瑪號及2021年太魯閣號連續的兩起嚴重事故,借鏡學習日本鐵道經營的輿論檢討聲浪不斷,政府也宣示要改革台鐵,訂定2024年1月完成公司化。然而,中秋連假台鐵史上最嚴重的號誌故障事件突顯的是,改革欲效法日本卻一直忽略其鐵道營運最重要的核心——準點。

專研鐵路問題的日本作家三戶祐子,在其著作《準點發車:日本鐵路為什麼是世界上最準確的?》裡提到,「準時運行,與安全一樣,都是鐵路事業的core competence(核心競爭力)」,日本鐵路讓列車準點行駛,已是一種強大的企業文化,鐵路的使用者認為準時離到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並非只是乘客的要求,而是鐵路營運者的作為,追求「不是一分不差,更必須一秒不差的準確運行」。

「差不多文化」陋習,沒有嚴謹何來安全?

確保營運效率並非犧牲營運安全性,書中提及的「準點」與「安全」非但不是選擇題,相反地,兩者是有密切關係。

深究台鐵令人詬病的準點率問題,就是因為在各個環節充斥瀰漫「差不多文化」氛圍,列車晚到站沒關係,列車未遵照規定駕駛沒關係、列車未確實停靠沒關係,甚至連保養維修也是差不多就好,文化裡沒有追求準點的「嚴謹」,又怎麼能讓人相信安全無虞?

2022年已經135歲的台鐵,過去十年平均準點率是93.4%,誤點的計算方式是「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只要抵達終站誤點在5分鐘內都算準點,列車運行過程中在各站的誤點都不列入,乘客被「犧牲」的時間,很多成了黑數。同樣是「百年老店」,日本鐵道歷史甚至更悠久,三戶祐子在書中告訴讀者,日本到站是否準點是以「秒」為計算單位,在日本,延遲一分鐘以上的列車全被當作「誤點」計算。

鐵路是非常複雜的大規模系統,日本究竟為何且如何維持「準時運行」?三戶祐子花很多時間採訪,從日本鐵路界權威或鐵道領導者、管理者,例如新幹線大老齋藤雅男、擔任過日本國有鐵道運輸局局長的山之內秀一郎、JR北海道會長白川保友,再到鐵路現場維持運作的駕駛、站務、維修、道班等人員,從他們工作及經驗中梳理日本鐵道準點的原因。

「被問到這個,真的傷腦筋,真的……」、「這是文化,沒有為什麼?」正如同三戶祐子在該書後記提及,真正的知識總有語言很難能清楚表達的層面,或者是每天習以為常的當事人,也沒有意識到的「文化」和難以說明白的「什麼」,這也正是所有記者採訪過程裡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除了本身要做足功課,訪問中如何取得受訪者信任並了解問題意涵,回答問題核心,作者還得反覆確認、查證,作業如同鐵道營運一樣嚴謹,產生的字字句句才能「準確」反映出日本鐵路系統的真實面。

三戶祐子在書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日本鐵路引領著日本社會現代化,「依據時間而來的秩序性和組織性,是現代化的條件。」

具準確性的鐵路網路擴展帶動日本經濟發展,民眾要通勤上班或前往其他縣通勤,列車成為日本人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但是,就像「雞生蛋,蛋生雞」,日本鐵路也確實有不得不卯足全力的理由,為消化滿溢的運輸需求,鐵路必須像精巧的時鐘一樣準確。

除了1893年後廣泛被站長及列車員使用的鐵路懷錶所代表的「時間觀念」,在科技資訊尚未發達的時代,日本列車駕駛追求準點的方式,是根據軌道狀態、周邊景色,詳細記錄駕駛操作的各個要點,放進自己的腦袋,能藉由喀答喀答的軌道聲和身體承受的阻力而推知列車的速度,在最佳時間點加速或煞車。

差一秒就是一大段時間,差十公分就是大距離

令人印象深刻的章節是談到日本列車駕駛對到站時間及位置的準確度要求之高,「一秒往往是一大段時間,十公分是個大距離。」駕駛員這樣告訴作者。到站時駕駛一再確認月台前端標示列車停車位置的白線與實際停車位置的差距,雖然十一節編組的列車停得離規定位置僅差十公分,符合規定,但是駕駛並不滿意。

這讓筆者聯想到台鐵雖然月台也有設置排隊線,長期形同虛設,乘客之所以無法比照台北捷運所建立已久的「排隊文化」,原因不在乘客,而是台鐵列車實際停靠月台位置常有很大落差,大家就不知道該怎麼排隊,人員散在月台,每當列車到站一窩蜂擠上去,還擋到應該先禮讓要下車的人,所有人擠在車門一片混亂,列車延遲時間當然更久。

這是前些年台鐵推動捷運化失敗化的原因,缺乏停靠準確性的嚴謹要求,毫無秩序的上下車,每多停靠一次就增加一次誤點機率,「差不多文化」當然拖垮效率。

中秋連假最後一天 北車迎收假人潮(3)
Photo Credit: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