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準點發車》:台日鐵路最大的差距,在於是否內建「準點與安全」的決心

【書評】《準點發車》:台日鐵路最大的差距,在於是否內建「準點與安全」的決心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深究台鐵令人詬病的準點率問題,就是因為在各個環節充斥瀰漫「差不多文化」氛圍,列車晚到站沒關係,列車未遵照規定駕駛沒關係、列車未確實停靠沒關係,甚至連保養維修也是差不多就好,文化裡沒有追求準點的「嚴謹」,又怎麼能讓人相信安全無虞?

書中提到,為了對應不停歇、不間斷的人流,都會區的鐵路理所當然必須以秒為單位來管理,東京地區電車的離到時刻是以十秒為單位,各站停車時間是以五秒為單位來計畫,而駕駛員對於通過車站的時間,是以一秒為單位來感知。鐵路空間裡,一切都必須順暢,「這已經像是日本社會的規矩,也成為日本社會的一種美學意識。」

不只是列車停靠月台的準確度,車站構造、站內引導標示、驗票方式,日本鐵路營運者對於疏導人潮,花了非常多的心思,鐵路網才得以擴展,鐵路運輸能力提升,因而產生大都市圈,成就日本社會快速的經濟發展。如同書中所說,「鐵路網確保了民眾低成本的自由移動,大都市與鐵路總是兩人三腳地合力發展起來的。」

鐵路即使誤點也能立刻回復的韌性

鐵路系統長達數百公里,有數量非常龐大的零件,加上乘客可自由移動的特性,還有天災、民眾跳軌等外在影響的不確定因素,現階段要做到百分百無誤點的鐵道系統是不可能的,但是日本追求「不誤點的鐵路」目標所做的努力,以及「即使誤點也能立刻回復的鐵路」將鐵路系統控制在乘客不會在意其影響狀態,「建立一套維持準確的運行計畫,是日本促成民營化分割的基礎」,這些正是當前台鐵最讓人詬病也最需改進之處。

作者形容「列車運行計畫」的方式很貼切,對乘客來說,就是約定保障服務內容的商品規格書,對第一線鐵路人員是生產指示書。鐵路公司必須整合龐大的鐵路組織,包括土木、設備、機械、電力、通訊、保安、道班,每個環節都有為數眾多的技術,必須整合並且通力合作,「最後透過巧妙傳球給駕駛員來實現。」

為了實現「不誤點的鐵路」,從車輛與軌道的製造和維護方法,到如何駕駛列車的規則,不斷精進各種關鍵技術及累積知識,讓日本鐵路各個列車的行駛環境,逐步接近「實驗室的環境」。

因此,日本鐵路追求準點的目標,是積極排除問題,避免擴大或衍生更多問題,作者舉小石頭丟進河中泛起漣漪的例子,鐵路系統如果放任干擾不管,它大多會擴大並且擴散,想讓系統的運作朝向準時運行的目標穩定下來,在早期階段處理干擾就很重要,在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局面之前,必須讓系統穩定化。日本鐵道拼命找尋事故徵兆,在它還輕微時就排除,世界第一等級的安全水準,不只在確認出「真正會導致危險的問題」,光是認為「好像有問題」也積極地把車停下來,對於安全,配置了吹毛求疵的體制。

反觀中秋連假的台鐵號誌故障嚴重誤點事件,在事發前同一區域其實已有幾次故障的零星誤點,但是台鐵卻未積極找出故障原因徹底排除,結果在連假運輸高峰出大包,還花了好幾天時間才找出問題癥結,也顯示台鐵從設備配置到事故,缺乏建立完善的資料庫。

日本編制的鐵道運行計畫,累積的知識是在各個現場累積的,設想所有狀況加以圍堵,車還沒行駛前,就針對預期的干擾因素準備好可以減緩它的機制和路徑,而不是在列車開始行駛後才實施對策,內建「準確鐵路」的決心與否,正是台日間的最大差距。

鐵路營運的「餘裕學」,建立「準點與安全」的組織文化

在「即使誤點也能立刻回復的鐵路」部分,作者提出的「餘裕」觀念也是值得台灣學習。餘裕不只是在狀況發生時,列車間隔的餘裕時間,還包括設備裝置與人力的餘裕,不會因為一小段無法通行的區間系統就全部癱瘓,在緊急時刻能夠設定替代運輸,預備待命中的車輛和乘務員一多,也會成為系統的餘裕,且餘裕應隨技術發展而變大。

台鐵內部缺乏的改革動力,包括人力不足青黃不接、專業斷層、新舊車輛調度及維修問題、軌道相關設備汰舊換新未及,甚至邊施工邊營運等,缺乏餘裕,更無法奢望創造更多餘裕,致使風險更高。

面對社會的劇烈變化,日本仍必須不斷地持續改變鐵路機制。三戶祐子指出,少子化的超高齡社會,不能期待乘客都是「青春健腳」可以在短暫的停車時間上下車,必須逐漸轉移到個別乘客需要什麼,能為他們提供什麼服務,日本鐵路在「量的擴張」上的適應力,能否轉為朝向「質的充實」上的適應力很關鍵,但是她強調設備裝置依然是構成鐵路系統的基礎,維修方面的革新沒有大幅進展,終將成為泡影,設備的強韌化,替代路徑的設定等災害因應措施需要強化,維修等革新仍是「重點中的重點」。

政府推動台鐵公司化,改革成敗關鍵在於不可分割的「準點與安全」,建立組織文化與作業習慣,並深化到每個員工的價值思維和各個工作環節,具體落實。

看看日本,想想台灣,這次台鐵革新真能做到「準點」嗎?

書籍介紹

《準點發車:日本鐵路為什麼是世界上最準確的?》,游擊文化出版

作者:三戸祐子
譯者:羅晨音
校訂者:林宗德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對這一百年左右的日本社會而言,
列車依照時刻表準時在車站離到,是理所當然的日常。
因為和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一樣,是理所當然反覆重現的日常,
人們並不會去探問它的理由。

那一年到頭牢牢刻畫的準確節奏,是人所打造出來的。
但人們無法得見這過於巨大的系統的模樣。
人們只聽到眼前列車的聲音而已。

上面這段頗具詩意的文字,是《準點發車》作者三戸祐子特別寫給中文版讀者的話語,似乎道出了她探索日本鐵路超過三十年的心聲。

最初,三戸祐子是懷抱這樣的問題意識來探究鐵路:「日本鐵路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契機,又歷經哪些複雜的因果關係,最終才得以實現令世界各國吃驚的準時運行?」這不解的謎團,成了《準點發車》最初的發想。然而,回顧1996年秋天時的初步假設,她坦言:「那時的我,從更遙遠的地方看著鐵路。……那時還處於隨興設想的階段。」直到某天發生了一件意外小事,使得準時運行的問題變成了她自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