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安摩里士《戰爭憑什麼》推薦序:一種戰爭史觀下的帝國與國際關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戰爭究竟會帶來什麼?在這本熱情洋溢、妙趣橫生,涵蓋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演化生物學、技術與軍事學說的傑作裡,著名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伊安.摩里士回顧人類史上15000年戰爭驚悚、扣人心弦的故事,超越了戰鬥與殘暴,進而揭示戰爭對世界的真正影響。
文:侍建宇(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安所副研究員)
【推薦序】一種戰爭史觀下的帝國與國際關係
一、摩里士的戰爭史觀
摩里士同意戰爭對任何參與其中的人來說都是可怕的,但從長遠大歷史來看,他認為戰爭帶來和平。只有藉由戰爭,人類才會逐漸反省。也因此,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痛苦後,摩里士認為今後可能永遠不會發生另一場世界大戰;甚至如果數十年前,就算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取得勝利,也會追求和平云云。
以下是摩里士的主要論點。
(一)戰爭帶來新的技術創新
戰爭帶來死亡、破壞、絕望,甚至帶給千百萬人無法估量的苦難,像是被征服、掠奪、奴役。但戰爭也與創新息息相關,為求戰勝必須獲得技術優勢。歷史上常見因為戰爭而創造軍事技術,技術優勢才能結束戰爭,取得最後的勝利。例如火藥由中國煉金術士發明,並未用於軍事,但因為戰爭需要而開發更強的爆炸威力,才得以進一步發展和傳播。又如敵對國家和海盜開發出小而快捷的船來搶劫大商船,而使得造船技術演進。戰爭帶來競爭,競爭帶來技術更新。
(二)戰爭讓社會團結合作
暴力和戰爭是人類的本性,戰爭帶來死亡和破壞。國家總是在歷經慘痛戰爭的教訓後才互相合作,似乎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戰爭。人類學家研究土著社會,發現他們不僅不能和平相處,暴力反而更是社會驅動的手段,進而獲取資源和領土。現代強國合作或容忍往往是一種「策略」,目的是對付更強大敵人潛在的威脅。自由經濟也不是純粹依賴「無形之手」的市場供需機制,必須有更大的權威,也就是國家或國際組織來確保或規範市場運作的規則。市場經濟或許會帶來共同的社會利益,但前提是要能確保透明,沒有惡意干預,自由貿易的市場經濟才能發揮作用。國家間的暴力威脅作為「無形的拳頭」,才能確保市場機制「無形的手」有效運作。
(三)戰爭迫使國家有效動員與促進社會轉型
戰爭威脅迫使國家領導人改進他們的組織和管理。專業軍隊需要大量資源與訓練,國家組織結構在有效運作之下才能籌集資金,這需要一個有效率的官僚機構來進行複雜的管理。反過來說,如果國家無法有效組織與管理軍隊,國家面對戰爭就會失敗。
摩里士認為戰爭不是「紅皇后效應」(Red Queen Effect)。在《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描述愛麗絲遇見紅心皇后後,兩人一起賽跑。當愛麗絲事後回想,卻不太記得她們是怎麼開始比賽的,但她注意到,即使她們都拚命地跑,四周的樹木和其他東西似乎都沒有改變過位置;不管她們跑得多快,都沒有超越過任何東西,風景也沒有改變。最後,紅皇后喊暫停。
愛麗絲十分驚訝地看著四周說:「為什麼我們一直都在這棵樹下?一切都與原來一模一樣!」她接著說:「在我們的國家裡,如果妳像我們剛才那樣,跑得很快、很久的話,你通常會看到別的東西。」皇后說:「在這裡,妳拚命快跑,目的是留在原地。」
「紅皇后效應」意指為了維持原有的地位,而必須不斷地向前跑。也就是說,物種之間為搶奪資源,必須有不停歇的最佳化才能抗衡競爭者。摩里士認為,從短期看戰爭可能是原地踏步,但長期來看卻能帶動社會轉型。戰爭在本質上是人類創造這些更複雜社會的唯一途徑。這些複雜的社會使他們的臣民更安全、更富有。
(四)戰爭創造帝國與全球秩序
當人類從狩獵傳統轉向農業定居,政權的領土界線變得明確了,同時開始競逐耕地,因人口增長而爭奪資源。戰爭使得國家型態進一步穩固,降低暴力出現並增進貿易,而使得社會平穩發展。大國或強國也可能失敗,地方小勢力也可能合縱聯合,找到機會打敗大國或強國。但不論如何,敵對的雙方最後總有一邊變得比以前更強大;於是,帝國出現,國家擴張,把征服的敵人納入並同化,擴大原有國家文化的內涵。
帝國是透過戰爭形成的,羅馬帝國、漢唐帝國、古印度的孔雀王朝都有廣土眾民。現代的大英帝國藉由殖民戰爭而打造了日不落帝國。戰爭促使國家動員且完善組織,並極大化自己的能力來競爭。競爭促進巨大的發展。人類歷史就是一場接著另一場戰爭,國家動員並進行軍事創新。歐洲大陸不斷爭戰,也就是創新,因此隨著帝國主義與工業革命向全球殖民擴張,而發現自己擁有無比的軍事優勢。
(五)帝國霸權導致暴力減少
戰爭最終帶來和平福祉,以戰止戰無可避免。國家間的戰爭暴力帶來經濟繁榮,戰爭提升國家的統籌能力。例如羅馬帝國筆直的道路系統,至今歐洲仍可看到遺跡,條條大路通羅馬,連接整個帝國,快速運兵、旅行和貿易。貿易帶來機會、財富與繁榮昌盛。帝國與強國有能力將所有的經濟與貿易運作標準化,讓大家更有利可圖,並減少發動暴力的動機。換句話說,戰爭是一種悖論:戰爭暴力擴大國家能力,為了求存,也迫使國家組織動員;同時,有組織管理能力的國家才可能維護秩序,促進經濟,平息暴力。
(六)戰爭短期對人類社會帶來破壞,但長遠來看,戰爭是有益的
從大歷史的角度進行長期評估,戰爭產生更強大的社會,減少其內部的暴力。當然,並非所有的戰爭都是有成效的,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數千萬人死亡和流離失所。事實上,「有害/負面效果」和「有益/建設性」的戰爭不斷循環。有害的戰爭通常取得以小搏大的軍事勝利,而導致羅馬、漢唐等帝國的毀滅,而帝國的失敗帶來混亂。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