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酸盛世」背後的核子基因亂象:誤報結果、叫停上市和不滿的公眾情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常態化核酸檢測將在大城市全面鋪開,「亂象」叢生——檢測機構誤報結果被頻頻披露,實現超高利潤率,以及急速擴張後衝擊IPO,這些亂象被中國公眾和輿論質疑為「發國難財」。過去兩周,中國多地爆發抗議活動,反對嚴格封控,再加上對核酸檢測的積怨,核酸「亂象」觸發更強烈的反彈。
當前中國人的生活與「核酸」兩個字密不可分。三年前幾乎沒人認識的專業詞匯,而現在做核酸與吃飯、睡覺、上班一起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更易傳播但致病性更弱的Omicron,使今年中國各地政府對核酸檢測的頻率越來越高,沒有核酸檢測,「綠碼」可能變黃,意味著無法進入任何公共場所,無法搭乘交通工具,幾乎寸步難行。作為配套,多地建立起「1530核酸服務圈」,即步行15分鐘找到採樣點,排隊不超過30分鐘。
隨著常態化核酸檢測將在大城市全面鋪開,「亂象」叢生——檢測機構誤報結果被頻頻披露,實現超高利潤率,以及急速擴張後衝擊IPO,這些亂象被中國公眾和輿論質疑為「發國難財」。
過去兩周,中國多地爆發抗議活動,反對嚴格封控,再加上對核酸檢測的積怨,核酸「亂象」觸發更強烈的反彈。
核子基因亂象
11月25日,蘭州市衛健委發佈情況通報稱,蘭州核子華曦實驗室工作人員誤將個別核酸檢測異常人員名單信息,錄入陰性人員信息包並上傳至工作系統。
此前,核子基因此前曾因誤報隆堯縣核酸陽性檢測結果,被河北省邢台市衛健委通報;去年1月,核子生物旗下濟南華曦檢驗實驗室承接河北邢台隆堯縣第二輪全員核酸檢測委託,在未完成檢測的情況下上報全部陰性結果。
核子基因在核酸檢測上屢屢違規,一下子衝上風口浪尖。
而就在同一天,廣州也通報一起核酸違規事件——廣州市海珠區南洲街道一個大型社區突然通報出現15名核酸檢測陽性人員,需轉運至方艙,而該小區從11月初開始就嚴格封控,陽性病例突然猛增,社區居民要求重新檢測,發現其中11人為陰性,其他4人結果還未出。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11月18日,北京通報針對5月發生的樸石醫學檢驗實驗室的檢測數據明顯少於樣本檢測數量,10人因此被提起公訴,其中3人為公職人員。北京樸石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在醜聞被曝光後,已被北京市房山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9月份,石家莊通報,該市的和合醫學檢驗實驗室對陽性樣本未上報,使社區傳播擴大;11月10日昆明寰基醫學檢驗所出具虛假檢測報告;11月13日,內蒙古賽斯基因公司,將部分核酸檢測陰性結果反饋為陽性。
最新的中國衛健委新聞發佈會上,也透露出今年以來發現核酸檢測機構違法違規的就有北京、安徽合肥、河北石家莊、河南許昌、內蒙古等地。
中國的官媒《人民日報》評論「核酸亂象不止,疫情永無寧日」,並稱「已經到了非重典不能止亂的時候了!」
資本與擴張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大量推行常態化核酸檢測,以中國的人口來衡量,採購量十分可觀。
據東吳證券研究院測算,如果每3000人設1個採樣點,僅中國一、二線城市就要16.8萬個採樣點,每個採樣點近3萬元,耗費47.5億;此外,如果全中國所有一、二線城市實行48小時一檢,每年核酸檢測費用在1.45萬億元,佔公共財政收入的7.18%。
該機構進一步測算稱,如果所有二線以上城市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一年的成本上限約為1.7萬億元人民幣,佔2021年中國名義GDP的1.3%。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然而,目前中國地方政府財政緊張——由於房地產行業疲軟,以土地出讓金為主要收入的地方政府面臨收入減少——但同時核酸檢測的費用由政府負擔,造成支出巨大。
財政支出巨大,但核酸檢測機構收入激增,已上市的檢測機構必須披露業績,今年前三季度這些企業的歸母淨利潤增長率超過700%;其中九安醫療甚至達到3010.77%,利潤增長超過300倍。
上述屢陷醜聞的核子基因不是上市公司,並未披露其財務狀況。但其官網顯示,該機構在2020年2月13日即啟動抗疫工作,累計完成核酸檢測超7億人次,涉及45個城市。
核子基因還在快速擴張,僅僅自今年9月以來,就新增了13家檢測機構,使其直接或間接持有醫學檢測實驗室公司達到37家。
這樣的業績使核酸企業紛紛動了上市的念頭。康為世紀、達科為、致善生物、瑞博奧、菲鵬生物等企業發佈招股說明書,其中致善生物IPO首發申請獲通過,即將登陸創業板,而康為世紀已於10月登陸科創板。
然而,輿論的質疑聲也接踵而至,首現,核酸檢測的技術含量並不高;其次,疫情消退後他們是否還能維持這樣的業績。
面對紛沓而至的質疑,中國證監會也宣佈從嚴審核核酸檢測企業上市,11月23日,翌聖生物成為首家被叫停上市的核酸檢測企業。

Photo Credit: Reuters / BBC News
公眾情緒焦點
幾個月來,對於「清零」政策的不滿持續醞釀,在新疆烏魯木齊的火災後,憤怒的情緒在網上爆發,隨即在當地爆發抗議活動。
過去兩周來,上海、北京、成都、西安、武漢都爆發抗議活動,反對嚴格的清零政策,並且罕見地針對政權本身,甚至喊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或中共下台的口號。
其後,《人民日報》發佈上述「核酸亂象不止,疫情永無寧日」的評論文章,在中文社交媒體微博上被廣泛批評是在轉移矛盾,轉移注意力。隨即該文章在網絡上被迅速刪除。
輿論對核酸亂象的聲討並未止息,而是轉向對政商關係和權力尋租的猜測。比如,在微博上出現言論稱,核子基因之所以能迅速擴張,是因為其實控人張核子是核武器實驗基地司令張蘊鈺的孫子,而張核子的配偶巴穎是中國醫學泰斗巴德年有關係。不過,張蘊鈺和巴德年迅速闢謠稱,與這二人毫無關係。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12-07 共青團中央罕見坦承「鬆綁封控是回應抗議」,但專家推估中國取消清零冬季恐達百萬人死亡
- 2022-12-07 中國地方單位稱要求「政績與防疫掛鉤」引發亂象,公衛專家:擺脫清零陷兩難,未來數週是關鍵
- 2022-12-06 中國「核酸盛世」背後的核子基因亂象:誤報結果、叫停上市和不滿的公眾情緒
- 2022-12-06 中國多起感染未通報「保定疫情」成熱搜,分析:高齡長者追加劑接種率東亞最低,明年3月前難全面開放
- 2022-12-05 今日本土新增1萬209例、死亡22例:非本國籍且無健保之確診者,明年起自付確診隔離治療費用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